父母最狠毒的语言之一——“都是因为你,我们才吵架”
在班级上课时,我问学生们:“什么事情会让你们很愤怒?”。答案五花八门,有考试没考好的,有想要的礼物没得到的……,其中有一个学生回答:“当爸爸妈妈说,都是因为我,他们才吵架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想跳楼!”他瞪大眼睛、握紧拳头、咬紧牙齿狠狠地的说,这位同学愤怒的情绪溢于言表。我当时被这个答案震惊到了,想到自己曾经也被这句话深深地伤害过,当时自己的委屈、无助、愤怒、被抛弃感又重新浮现在眼前。幸运的是,我的父母非常的爱我,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父母无意间提到伤害我的话语,我努力的告诉自己他们不值一提,但不幸的是,时隔多年,想起来,依然会隐隐作痛,而我的父母,却并不觉得那些话是对我的伤害。
也许早年受到的心理创伤、情感压抑是我寻求心理解脱、走上心理学道路的潜在原因。我时常用心理学理论来解释我的过去和现在,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微小的心理变化如果表现在脸面上和语气中,甚至嘲弄辱骂中,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心理场,这种心理场强大的辐射会改变孩子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影响孩子长大后的行为表现和性格。我小时候父母经常因为我的事情吵架,造成了我现在腼腆、自卑、不爱表现的性格。所以当我想到现在大部分父母不学习、不接触心理学,而让孩子还在重复着我当年的痛苦无法摆脱的时候,我迫切的想要跟父母们分享我的知识:在孩子面前,因为孩子的事情吵架,对孩子造成的“杀伤力”有可能是无法挽回的,让父母了解吵架对孩子更深层次的影响,尽量避免因为父母吵架对孩子造成创伤。
一、父母吵架,对孩子罪恶深重。
每个家庭都曾经因为孩子的事情吵过架,孩子不吃饭、不写作业、不听话、不应该玩游戏……都是爸爸妈妈吵架的理由。在孩子面前吵架,因为孩子的表现发生争执,甚至将原因归结为孩子的时候,孩子会被无辜、紧张、焦虑、内疚、恐惧的情绪、情感笼罩,这些感受的累积和叠加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
1.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是身体的周围有一层厚厚软软的云朵包围保护着自己,这些云朵都是爸爸妈妈的爱,甜甜暖暖的感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会更加的自由、开朗、无忧无虑,可是当爸爸妈妈经常吵吵闹闹,甚至拳脚相加,这时孩子会对父母的爱患得患失,也时刻要担心父母是不是会随时分开,或者不要自己了,孩子周围的云朵就会一点点的散去,孩子开始自己筑造一个冰冷的房间,如果孩子认为爸爸妈妈吵架是因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无形中更加重了心理负担,可能还会关闭房间的门窗。由于长期被恐惧、不安和紧张折磨,孩子的安全感严重被破坏。
随着年纪的增长,孩子的外在行为会发生一些变化,变得没有以前活泼、外向了,主动说话、回答问题的次数少了,不主动找小朋友玩等。和同学相处时,容易和他人有冲突,喜欢与他人争抢东西、据为己有,不愿和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长大后,为了保护自己,不喜和陌生人来往,难以信任他人,心理防线太深导致很难向人敞开心扉。也许有些人外表看似乐观外向,在一堆人中也能侃侃而谈,可真正能够走入他内心的朋友寥寥无几。社会关系人际交往圈子狭窄。
2.使孩子充满内疚和负罪感
当父母因为孩子吵架,或者直接告诉孩子:因为“他”父母才吵架的时候,孩子内心会产生内疚感,觉得是自己的行为而让最喜欢、最亲近的亲人恶语相向,都是自己的原因才让他们不和睦。这个无形的负罪感,可能会让孩子变得敏感、脆弱、谨小慎微。孩子在家里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自己喜欢的一些事情,如果觉得父母或者周围的人不喜欢,就会压抑自己的情感、爱好和想法,行事都是根据父母或权威的脸色。
孩子经常会用大哭的方式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做错事情不会主动承担,经常撒谎,将责任推给他人;在同学交往中,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小心自己的行为,害怕惹怒他人,受到欺负会选择逆来顺受。长大后,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很少直接表明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态度,也很少拒绝别人,哪怕别人的请求已经不太合理了,可能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孩子还可能向相反方向发展,认为反正我已经是个坏孩子了,不会体谅他人,不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为人冷漠。经常情绪不受控制、摔坏东西、攻击他人或自己,当受到严重批评指责的时候甚至可能出现离家出走或者自杀的极端行为。
3.孩子可能形成自卑性格
父母吵架把原因归罪到孩子身上,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多余的,是不被人爱的孩子,没有人理解和认同自己,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容易敏感、焦虑、自我评价低,在集体环境中也会认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放弃努力、争取和表现,遇事经常会说“我不行”、“我不会”、“我不懂”……不爱在人前表现自己,不喜欢与他人竞争。
自卑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和生活有很多的影响。特别容易害羞,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不愿抛头露面,不敢接触生人等;做事情容易半途而废,事情做到一半总是有各种理由选择放弃,经不起失败对自己打击,产生更多的负面评价,实则是内心不相信自己的表现;集体活动中表现做一个随从者或者选择不参与,坐在一旁默默地观察。长大后,有强烈的自尊心,更不愿努力打破、挑战自己,有更多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二、夫妻吵架:别让润滑剂变成孩子的绊脚石
家庭生活中的吵架是一种沟通方式,剑桥大学的研究认为,吵架是各种亲密关系中的基本活动之一,是一种谈判。人们通过争吵来确定自己的人际边界,通过生气的情绪,来捍卫自己的界限。夫妻之间的争吵,可以让对方了解到对方更多真实的想法,可以争取到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可以一定范围内增进夫妻间的亲密关系。小争吵偶尔可以看做是成人之间加深感情的一种方式,有利于夫妻凝心聚力、携手前行。
有关孩子学习、行为、生活、成长和发展等问题,是家庭中夫妻分歧、争执的主要来源。有时夫妻吵架的时候,没来的及躲避孩子,就容易让孩子产生负面情绪,影响孩子今后对自己的看法、评价,有可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夫妻之间吵架情绪来的快、散的快,对成人心理影响较小,却有可能成为孩子的心结。
为了让孩子心灵不受伤,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三、夫妻吵架的正确打开方式
孩子并不需要一直生活在父母刻意营造出的“真空”当中,毕竟“争吵”是人和人之间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孩子需要学习认知的。但是如何争吵却是一门艺术,吵得不对,带给孩子的伤害会日益累加;吵好了,不但不会伤害孩子,甚至还可能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
电影《怦然心动》里:女主人公,小女孩朱丽一家感情融洽,但生活比较清贫。邻居家的男主人和小男孩对朱丽一家的清贫抱有偏见,嘲笑了她家荒乱的院子。晚饭时,朱丽将此事告诉了父母,引发了父母间的争吵。原来,父亲把家中大部分钱拿来照顾自己智障的弟弟,令家人生活拮据。妈妈不得不忍受这种清贫的生活,向邻居借洗衣机来用,她质问爸爸,难道你的弟弟比你的孩子们更重要吗?爸爸被这句话刺激到,也冲着妈妈大声吼叫。朱丽看着父母因自己而引发的争吵,心里非常难过。然而,当晚上大家都冷静下来后,父母分别来到朱丽的房间,爸爸解释了弟弟亲情对他的重要性,也表达了自己对妈妈和孩子们的爱意和感谢,妈妈也来到朱丽的床头,告诉朱丽她是多么欣赏朱丽的父亲,因为他是一个对家人至情至性的男人。朱丽很快从伤心难过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也决定要为自己心爱的家人做些事情,她独立承担起了打扫整理院子的工作,把院子收拾的井井有条。
这段父母处理争吵冲突的片段堪称经典,争吵并不可怕,如果在争吵后还能够彼此理解,表达对对方的欣赏和爱慕,并让孩子感受到这份实实在在的爱,那么争吵分歧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会消融。
作为父母,在以后的吵架中要注意几点:
1.父母之间可以争吵,但是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可以选择在外面约好地点,坦诚自己的想法。
2.父母要注意不要把吵架的原因归咎于孩子。父母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就事论事,最重要的是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互相指责。
3.父母在争吵后能就此和孩子进行坦诚的交流,孩子就不会因争吵而恐惧担忧,也能较为平常心的对待争吵和矛盾。
4.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如果实在避免不了,父母需要在争吵后向孩子解释,表达爱意,需要让孩子感受到,即使父母发生争吵,存在分歧和差异,他们依旧是彼此相爱的,也是爱孩子的。
因此,父母间争吵对孩子情感、心智影响较大,家庭稳固的情感关系是孩子心智成长的保障,会使孩子的安全感更强以及降低他们的攻击性,会使孩子有更高的情感稳定度和亲社会性,会使孩子有更多积极、自我成长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