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看这篇文章前,请先用10秒钟的时间,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这样的口头语?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
“要不是因为他,我才不会……”
这个句式可以变化出无数句子:
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和你爸离婚了。
要不是为了生你养你,我的身材怎么能变成这样?
要不是为了这个家,我才不会放弃自己的事业……
这是很多妈妈的口头语。
在和老公吵架的时候说,在孩子淘气让人抓狂的时候说,在做无边无际的家务时说,在发现自己容颜老去的时候说……
说的时候,是恨恨的,满腹怨气的,委屈的,甚至,还带有一点崇高的自我牺牲感……
言下之意,如果不是为了孩子,妈妈就不至于“沦落”到现在的地步。
都是你造成了我现在这个样子。
我别无选择。
我们说的每一句话,都或直接或幽微地反映了我们的内心,尤其是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更是一种潜意识的反映。
这句口头语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
——我现在的状况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人生负责,你要知恩图报,才对得起我的付出。
再往深究,怎样的人喜欢说这句话呢?
不敢为自己负责的人,习惯依赖别人的人,害怕选择、不敢承担选择后果的人。
简而言之,没有自我的人。
他们习惯于让别人来决定自己的生活。
这个别人,可以是父母、爱人、幼小的孩子,朋友,甚至是不相干的路人。
然后摆出一副被逼无奈的样子,我也没有办法,都是“别人”逼我的——要不是谁谁谁,我怎么会这样做?
他有时扮演成无辜的“受害者”——都是别人逼的,有时又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都是为了你。
看起来好处都占了,其实呢,误人误己。
看看经常说这句口头语的妈妈们,有几个是开心的?有几个感觉自己是幸福的?更多的是一脸怨气,动不动就愤愤不平,好像别人都欠她的。
很多人,当了妈妈,其实内心还是孩子,结婚前,可以把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
都是你让我这么做,我才和他结婚的。
都是听你们的话,我才选择这份工作的。
结了婚,生了孩子,就顺理成章地把责任转移到孩子、老公身上。
经常说这句话的人,不妨想一想:
如果没有孩子,如果没有结婚,如果时光可以重来,你过得会怎样?
估计也不会怎么样。
没有了孩子、家庭当借口,还会找到别的人、别的事当借口。
几年前,我想做个比较大的决定,但一直在犹豫。每次想下决心,一个念头就会蹦出来:如果这么做的话,家庭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都是为了这个家,我才不能去做我想做的!
这么一想,就生出了很多委屈和怨气,还有一丝为了家庭的牺牲感:你看,我多么有责任心,为了这个家,我都放弃了自己的理想。
这些情绪免不了在日常中流露出来,时间久了,家人的情绪也受到了影响。
橙子爸爸和我长谈了一次,告诉我不要想那么多,针对我的决定,他是怎样计划安排的,让我解除后顾之忧,放心大胆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好了,这下我应该放下负担,勇往直前了吧?
并没有。
我还是在纠结,并且纠结得更痛苦了。
我才发现,之前所谓的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都是借口——是显得最堂而皇之、最理直气壮的借口。
有了这些借口,我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做出改变,还要家人感恩戴德。
现在,借口没有了,我只能直面自己的内心。才发现,面对未知和取舍时,自己的内心是多么的恐惧和焦虑。
这种感觉太痛苦了,以致于很多人选择闭上眼睛扭过头,选择逃避。
我也由此体会到:
我们太习惯找借口了,找一个冠冕堂皇、充满道德感的借口,然后做出一副不得已、忍辱负重的姿态。
其实是逃避选择,逃避承担,逃避成长。
把命运的选择权拱手出让,让别人承担你的命运。
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选择。
而且,不管你愿不愿意,你终将自己承担这个选择的后果。
而这个后果往往让你处在非常被动的境地。丧失了对自己人生的把控,只能听凭生活的安排。
“都是因为你……”经常说这样的口头语,不仅会让自己不思进取,蹉跎一生,还会对孩子造成深远的影响。
因为这句话里隐含着谴责:我为了你怎样怎样,可你却没有达到我的期望,你让我失望了。
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孩子会有一种负罪感——都是我不好,都是因为我,妈妈才会这样。
“我不好,我太糟糕了!”
时间久了,这样的自我评价就会内化到孩子心里,导致自我价值感过低。遇到一点点问题,就会唤起内心这个声音,习惯性地把责任归结到自己不够好。
朋友没有主动给我打招呼——是不是我不好,才导致他不喜欢我了?
我就是太笨了,所以学习才不好。
都是我不听话,妈妈才会这么伤心。
……
一个总是在自我谴责的人,怎么会幸福呢?
除了自责,还有一种结果——孩子也学会了推卸责任,怨天尤人。
遇到问题,都归结到外界:他人,社会,运气……他会有无数理直气壮的借口。
自然,他也沿袭了妈妈的这套话语:都是因为你,我才会这样。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的人。但凡出点问题,总有一大堆理由推脱搪塞,领导的错,同事的错,朋友的错,天气的错,反正就不是自己的责任。
就连买的衣服不合意,也会抱怨说:都是导购忽悠我买的。
没有担当、怨气满满的人,接触过一两次后,人们多会避而远之。
看起来,这两种反应方式截然相反,其实本质上是一致的。
骨子里都是自我价值感低,觉得自己不够好,遇到问题经常会有一种无力感,没有力量去选择,去改变,去承担。
反映到事情上,要么攻击自己,就是自责,要么攻击别人,就是指责。
把原因归结到外界,就避免了指责自己,是潜意识里对自己的保护。
不管是怎样的反应方式,这句口头语就像紧箍咒一样,一直套在孩子心中,哪怕长大成人,他的内心还是那个不独立、不幸福、找不到真正的力量感的孩子。
你愿意你的孩子变成这样吗?
心理课上,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
周末,她应邀去一家公司给中层做心理培训。因为是周末,很多人来得不情不愿,但公司要求必须来,老师环顾场内,能感觉到学员们消极抵触的情绪。
怎样扭转这个局面呢?
老师问一个学员:“既然不愿意来听课,您为什么还要来呢?”
学员很无奈:“大周末的,我也不愿意来。可公司要求必须来,不来就扣奖金,没办法啊,只能来了。”
老师问:“如果不愿意,您完全可以不来听课,扣奖金就扣奖金吧。可是,您还是在扣奖金和来听课中,选择了来听课,对吗?看来,您在权衡利弊之后,还是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不是没有办法,只能如此。这个选择并不是公司逼迫之下的被动顺从。”
听老师说完,这个学员愣住了,教室里也一片安静。这番话显然让大家有所思索:原来,我并不是没有选择,来这里听课,就是我自己做出的选择啊!
很神奇,由此,那种消极抵触的情绪没有了。接下来的课程进行得很顺利。
“要不是因为你……”
“我也是没办法……”
打住!
当你忍不住想到、说出这些句式的时候,要察觉一下,是不是又拿孩子、拿别人当借口了?自己真的没有办法吗?
你真的愿意处在一个“不得已”的境地,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孩子、他人身上吗?
摆脱受害者心态,意识到自己是有选择权的。即使你不打算改变现状,也是你的主动选择,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内心就会生出力量。
当你一次次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时,内心就会一点点变得强大、自信,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孩子。
独立、自信、为自己负责,这些品格不是讲道理讲出来的,也不是强迫孩子逼出来的,是孩子从你的言谈行为中领悟到的。
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而不是怨天尤人,浑浑噩噩白了头,在抱怨和指责声中,让孩子重复了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