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对孩子放手,并不是叫你偷懒和不陪伴!

来源: 更新时间:2022-10-23 15:00:10
The Beginning

昨晚哄完孩子睡觉后,有些想吃宵夜,下楼买零食时,路过小区的棋牌室,门外放着的沙发上,小区里的一个女孩躺坐在上面,不停的打着哈欠,百无聊赖的看着小区路过的人。

我认识她妈妈,知道她在棋牌室里打麻将。下午饭后散步时,我们几个妈妈还在一起聊过天,当时她聊到前段时间一个比较火的话题,即乐嘉带着4岁半的女儿徒步走沙漠。我记得她当时说:“看吧,所以小孩子的能力很强大的,我们做妈妈的就是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做实践”。

我和另外两个妈妈知道她经常放手让孩子一个人在小区玩,自己去打麻将,孩子玩累了,就坐在门外那个烂沙发上等她,时常发呆,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她也有她的理论,说小孩子就是需要这种留白,让她好好发呆,让思维天马行空的飞翔。

很多人就像那个女孩的妈妈一样,总是看到事物的某一面,用来作为自己偷懒的理由,而忽视了事物的核心。乐嘉放手让孩子徒步走沙漠,是他开着车让孩子走吗?作为父亲,他一直陪着孩子在走,并且适时的鼓励,给予其勇气,而不是袖手旁观,等着孩子独自走完。

伦理学家William F. May曾言,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两面——接受的爱和转化的爱,接受的爱是肯定孩子的本质,转化的爱则是追求孩子的福利。

也就是说,放手和陪伴,都是缺一不可的,放手不代表完全置之不理,陪伴不代表事事包办,父母要保持其中的平衡。

而现实中很多父母,在看完强调某一方面的文章后,不成体系的教育理念,使行为与理论的原意有所偏差。

比如,我曾经给孩子奶奶看过要全面接纳孩子的推文,有段时间孩子爱动手打人,有次她打奶奶,我严肃告诉她不可以打奶奶,她当着奶奶哭,奶奶抱着她跟我说:你们不是说要接纳孩子吗?就应当接纳她现在爱打人呀,是正常的。

我顿时汗颜。

而我也终于明白,碎片信息如何给人们带来的误解,如果不将更多的碎片信息做出整理,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理念,父母将会在孩子的教育上显得多么摇摆不定呀。

肯定有人会问,那我如何知道怎么保持平衡啊。

的确,保持平衡不容易,就照顾孩子该放手和陪伴上的平衡,有一个检验自己的办法,就是自己有没有对孩子偷懒,这种偷懒,不是体力上的,而是对思维和体力的全方面衡量。

比如很多大人的爱,尤其是爷爷奶奶辈,看不得孩子吃苦,经常直接帮孩子做这做那,不顾孩子的抗议。很多人说,你看,事情我们都做了,多累啊,居然还说这不算是正确的爱。

尹建莉老师在她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书中曾写到,大人替小孩子做事,那是很容易的,哪个家长都可以做到这一点,难的是不替孩子做事。

奶奶帮孩子洗袜子,孩子说要自己来,奶奶一定会说:一会儿衣服地板都打湿了,还是我来。有时还会说,等你都会洗了呀,我就轻松了。

瞧,显然让孩子自己洗,大人帮忙收拾残局,才是最累的,有时候那些代劳,都是大人自己怕麻烦偷懒,才不去训练孩子的。

我每次接菡宝贝放幼儿园回家时,就会发现:

如果我抱着她走,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是在路上消耗的时间少,不会另生枝节需要处理,早早回到家后,我还可以休息片刻再做事;

而如果我一路让她自己走,就会应对很多情况,她不愿走时,绞尽脑汁说服她自己走,有时会用各种踩树叶、踩格子的游戏,提起她走路的兴趣,在路上遇见她感兴趣的事情,需要绕过去看看,她想跑时,我一边追一边看路况一边还念着:猪妈妈要追到了哦…..到家后,因为之前耽误的时间,使得自己必须立刻做事情。

哪一个消耗更大,可想而知。

所以,父母所谓的放手,也可以用是否是在偷懒来审视自己。

你放手让孩子自己回家,那么在这之前要为孩子做各种准备,要提醒他各种可能的危险,做一做安全演练,还要适时压住自己心中的恐惧,给孩子勇气,并且以真正有利于孩子的福利为目标。

没有做过家庭安全培训就放手,造成的惨痛教训比比皆是,这样的放手起因便是懒惰。

而抱着她走,似乎在保护她,但却是为了省去其它麻烦。孩子失去了很多探索机会,这是一种偷懒的陪伴。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独立回家的最初几天,我有两次瞄到了偷偷跟在我后面的爸爸。显然,真正的放手,是有知觉的,父母能够感觉到自己在做一件更有意义、需要花更多力气的事情。而不是为了图自己痛快,而放心大胆的不管孩子打麻将,为了自己有自由时间,而轻易把自由交给孩子。

而保持放手与陪伴的平衡也并非只有一种方式。

朋友小兰经常跟我说起她钢琴教室里的情形:

孩子练琴,很多家长在一边玩手机,有些家长死死的盯着孩子,稍有差错就打断孩子,无法容忍一点儿问题。

而让老师们舒心的也有两种家长:

一种是拿着自己的书慢慢看,在孩子弹完后,还非常认真的说,妈妈刚才听着你的琴声看书看得真舒服。

还有一种,是自己跟着学,孩子弹琴,她看乐谱,手也跟着在动,老师讲解时,她很认真的记录,但是过程中绝不打扰孩子和老师,仿佛是在为她自己而学。

放手不是纯粹的放任无为,无条件接纳孩子不代表不需要指引孩子的发展,陪伴也不是仅仅指在一起就好。

在对孩子做出行为时,一定是:爱是自律的,非爱是懒惰的。

THE END

TAG:孩子  妈妈  奶奶  父母  不代表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