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ginning
你也许还向孩子保证过无数次“没事的”、“没什么可害怕的”……以便让他安心。你甚至颇费心思地尝试过奖励给孩子小贴画或其他东西,以鼓励他大胆尝试或者自我挑战一下。你多半像大部分父母一样,尝试过通过利诱、威逼、惩罚,以及气急败坏的吼叫想镇住孩子。今天尖叫童年带来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作者--劳伦斯·科恩著作《游戏力2》的节选,从生动有趣的“第二只小鸡”实验,到解读紧张型父母的心理活动,以及科恩博士对父母们如何摆脱育儿焦虑的困扰,无不闪烁着真知灼见的智慧光芒。希望有所启发、感悟的你,在文末留言交流!实验:小鸡在装死时在想什么?实验1:小鸡们出生几天后,我把它们一只一只地轻轻捧起,死死地盯着它的小眼睛,就像老鹰盯上猎物的样子。等我把它放下时,小鸡吓得僵在地上不动了,开始装死。大约1分钟后,它蹦起来,重新四下走动。这就是从害怕到复苏的一次循环。实验2:在第二步实验中,我同时吓唬两只小鸡,结果它们一起装死,大约持续了5分钟左右。也就是说,它俩一起装死的时间,比第一步实验中单独装死的时间要长很多。实验3:接下来第三步,我在吓唬一只小鸡的同时,让另外一只在旁边闲逛,结果被吓的这只小鸡仅仅在地上躺了几秒钟就蹦了起来。我的结论如下:受惊的小鸡会观察第二只小鸡在干什么,以此来判断环境是否安全。如果第二只小鸡正在欢快地四处溜达,那么前一只小鸡就像接收到了安全信号:第二只小鸡没有害怕,而且也没被吃掉,所以一定没危险,我也可以站起来了。如果第二只小鸡也在装死,那么前一只小鸡可能就会想:虽然我自己没看见老鹰,但是第二只小鸡肯定看见了,所以它不起来,那么我最好也老实躺着别动。我姐姐的导师加洛普博士发现,小鸡们在镜子前面装死的时间最久,因为它以为镜子里是另一只被吓坏的小鸡。为啥有些父母安抚不了紧张的孩子?在刚刚开始从事家庭咨询和治疗的时候,我一度不明白为什么对于有些父母而言,安抚紧张的孩子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这个问题上,第二只小鸡的实验给了我启示。普通孩子在轻度紧张时,只需要父母劝慰几句就行了,即父母起到了没有害怕的第二只小鸡的作用。而对于那些很容易高度紧张的孩子,他们不仅听不进劝慰,有时劝慰反而会让他们更加不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父母同样也很紧张。当孩子环顾四周时,他们看见了紧张的父母——吓坏了的第二只小鸡,这让他们更加坚信这个世界是个险象环生的地方。当一只小鸡吓呆时,它会通过捕捉周围的信号来评估:现在是安全还是危险?如果发现其他小鸡也在害怕,它就会继续僵持在恐惧情绪中。相反,如果它发现另一只小鸡正四处走动,它也很快会“自我解冻”,变得活蹦乱跳起来。以它的理解,如果另一只小鸡害怕,就表明周边有危险,而如果不害怕,则表明周边很安全。所以,作为父母,我们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在容易紧张的孩子面前充当“镇定的第二只小鸡”,诱导他冷静下来。温柔而坚持地轻推自己去直面恐惧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你自己可能就是容易紧张的人,孩子过度的紧张也很容易把你拖向无力、挫败甚至愤怒的深渊。当你好不容易冷静下来之后,孩子却可能根本没有留意到你的冷静。你也许还向孩子保证过无数次“没事的”、“没什么可害怕的”……以便让他安心。你甚至颇费心思地尝试过奖励给孩子小贴画或其他东西,以鼓励他大胆尝试或者自我挑战一下。另外,在求助于专业人士或书籍之前,你多半像大部分父母一样,尝试过通过利诱、威逼、惩罚,以及气急败坏的吼叫想镇住孩子。我完全理解这一切,眼看着心爱的孩子被负面情绪卡住,自己却无能为力,确实太痛苦,更何况被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而是所有家庭成员。如果你正捧着这本书津津有味地阅读,那么我猜,也许你自己就是一个容易紧张的人。所以,在修炼成镇定的第二只小鸡之前,你可能需要先处理一下自己的焦虑。你需要明确找出并直接面对自己的担忧和恐惧,然后做一些放松的练习,为自己减压,必要时寻求帮助。回想一下,在哪些事情上、哪些情况下,你容易紧张?它是不是曾经潜入你的身体里、念头里、情绪里、或者人际关系中?选择一个恐惧,然后面对它;揪出一个紧张时的小动作改掉它;或者挖出一件你一直回避的事情。你不需要在一夜之间彻底转变,只要我们拿出面对难题的诚意,并不断努力,孩子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处理孩子紧张和成人紧张的最大不同是:我们要做自己的“好父母”。这意味着我们要温柔而坚持地轻推自己去直面恐惧。这确实很难,但值得努力。你可以向朋友或伴侣寻求帮助,但要做好心理准备:被人轻推时你可能会恼羞成怒。基于同样的道理,我们就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当我们逼孩子“面对恐惧”时,他会那么生气。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作为成年人,我们早已练就了各种逃避技巧,可以娴熟而巧妙地绕开许多难题。但是,身教远胜于言传。在治疗有社交障碍的孩子时,我就注意到一个问题。当我建议一个家庭邀请另一个家庭来家里做客时,大部分父母都本能地惊慌起来:“什么?我跟他们不熟啊,这样不太好吧?”然而,这些父母却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够勇敢地去交新朋友。忍住“帮一把孩子”的冲动即使原本不是容易紧张的那类人,你仍有可能成为紧张的父母。父母都会忍不住为孩子操心,而高度紧张的孩子的父母更是如此:他将来的生活可怎么办呢?紧张和焦虑是一种极具传染力的情绪。因此,当下次你为孩子担心时,不妨有意识地在大脑中按下“暂停”键,告诉自己:现在并没有危险,担心不过是因为被孩子的情绪传染了。此时此刻,你能否为自己发出“解除警报”的信号?能否成为“镇定的第二只小鸡”,先安抚自己,然后安抚孩子呢?假如父母无法忍受孩子经历半点挫折,那就一定会焦虑。当然,没有哪位父母会享受孩子受挫的过程,但是我们必须学会承受。这并不是让父母刻意制造挫折,而是因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一些循序渐进的小挑战。当挑战的难度逐渐提高,那么就会不可避免地给孩子带来沮丧和痛苦。过度的挑战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甚至自尊,但是如果没有挑战,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同样也无从得到发展。这让我想起一个老旧的笑话:一个小男孩都已经很大了,但还不会说话,于是爸爸妈妈带着他看了很多医生。奇怪的是,所有检查都显示他一切正常,但他始终不肯说一句话。突然有一天,他吃饭时让姐姐把盐递给他。所有人都惊呆了,问他以前为什么不肯说话。他答:“因为以前一切都很好,根本用不着我说话啊。”这个笑话对我们是个很好的提醒。当孩子面临挑战时,如果我们心里总有一种忍不住想冲上去帮一把的冲动,那么不妨先抽身出来问自己一个问题:是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还是,帮助孩子是我们自己的需要?我们的帮助是否常常出于自己的不安和不忍?记住,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好关怀,就是在孩子受挫并寻求安慰时,我们及时通过联结来抚平他的伤痛,而不是事先的过度保护或频繁救援。我们摆脱了自己的焦虑,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摆脱焦虑。如果孩子自己坚持说“我不行”,你可以用温和而充满关爱的语气对他说:“你行的,试试吧。”这样说可能会引起孩子大哭大闹,但这很正常,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坐在他身边,倾听他释放情绪。只要你足够理解和接纳他的感受,这种释放将会帮助孩子重新找回自信。孩子的焦虑常常会搅起父母的哪些负面感受呢?恼怒、沮丧?勾起童年的心酸往事?因为厌倦与孩子的纠缠而对他听之任之?因为整天提醒孩子“这个该做,那个不该做”而疲惫不堪?总是担心孩子的个性会毁了他的未来?让“倾听伙伴”帮你疏解情绪所有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需要留意的是,大部分父母会因为这些感受和想法而产生内疚,进而拼命否认或忽视它们。其实,摆脱这些情绪困扰的最佳方式,就是面对它们(虽然这听上去有些自相矛盾)。家庭教育专家帕蒂·惠芙乐女士的建议是,找到理想的“倾听伙伴”,相互倾诉真实感受、轮流分享真实想法。“倾听伙伴”可以是配偶或者其他家人,但是家庭以外的朋友可能更好,因为他不会陷入你家的具体问题,所以通常会有不一样的视角。选择“倾听伙伴”的最重要标准是:他不会在倾听的过程中对你横加指责和评判,他甚至不需要给出具体建议,他需要做的只是带着共情之心听你诉说。当你与倾听伙伴经过磨合而相互信任后,你就能渐渐突破自己的心理底线,分享那里最隐秘的负面情绪。一旦这些情绪“被解禁”,你会惊喜地发现,你对孩子的感受有了新的认识,并更愿意接纳它们。你对自己也更加宽容和理解,遇到难题时也能找到更加灵活的解决之道。如果有人真心倾听和理解我们,我们就会放下“我做得不够好”的内疚感。每一位父母都渴望做得更好,但是内疚感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