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为什么中国父母缺乏安全感?

来源: 更新时间:2024-05-23 00:00:36
The Beginning

1安全感缺失,源自三大教育指向不一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其实都处于三大教育的包裹之中,而这三大教育的指向又是不统一的:

第一,社会教育指向钱和物欲

自从1949年建国以后,我国有两次文化与价值观的大“清洗”。第一次,文革,对“仁义礼智信”大清洗,糟粕没了,精华也没了。第二次,改革开放,带来了丰富的物质,但也带来了各种人心不古,进一步让人们的价值观走向溃散。

曾经有一个女孩,看着电视上的广告问妈妈:是不是露的越多,越被喜欢。把这位妈妈吓到了,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自己的孩子。

而我也曾听过一年轻男人,在各种筹措资金搞定老婆、买了房子、当了房奴之后,大松一口气,说,这辈子最重要的事情算是搞定了。

听罢此言我内心一惊。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这个国家的栋梁,难道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只是这些?可是,那些还未毕业就开始操心买房子娶媳妇生孩子的大学生,却一再告诉我,是的,是没办法,大家都是这样的。

如今,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逐步开始淡化GDP的导向作用。可是,人心,却不是朝夕即能转向的。

第二,学校教育指向分数

即便是刚刚满月的孩子,也不能摆脱学校功利教育的阴影。父母们早早地就开始了关系走动、坑班考察、哪个幼儿园更好等等前期准备工作。因为幼儿园升小学、小学升中学,中学考大学,所有这些程序,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个环节没照顾到位,就会牵连到下一步。比如,幼儿园没选好,孩子的简历不够丰富,兴趣班上少了一个,就有可能影响到小学择校、分班等各种情况。这些现实在大中城市,尤其严重。

尽管素质教育提倡了很多年,但一个事实仍然摆在人们的面前:整个学校教育,指向仍然是分数。至于分数到底有没有用?是不是适合所有孩子的发展?这些问题,即便有着很浅显的答案,也往往被刻意、或无奈地忽略掉。

第三,家庭教育,莫衷一是

家庭是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传统的中国家庭教育里,都会有一个权威的声音。这个声音就是一家之主。所有事情,都由他说了算。不谈缺点,这种家长制对于孩子教养的最大好处在于,它能够确保孩子接受到的信息至始自终都是一致的。家长有足够的权威性,制定规矩之时,更容易得到贯彻,因此孩子规矩意识的培养也不会像今天这么困难。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家长就是一个家庭的核心和灵魂。

而今,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日益增多,大多父母都变成了“一切为了孩子”的“孩奴”。在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熏染下,家庭教育,深受其苦。在各种矛盾的声音同时存在的情况下,结果就变成:谁的声音大,家庭教育就听谁的,就会被谁牵着走。

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听到学校教育说:要高分数!于是就去问自家孩子要分数。等孩子长大了,社会教育说:要赚更多的钱!于是就又生怕自家孩子在物质上给比下去。可是,学校的分再高,也不意味着走上社会后就更会赚钱呀?矛盾就出现了。不少父母为孩子操心习惯了,于是干脆拿出自己的养老钱,为孩子张罗房子车子和马子。

在这样的无头苍蝇的忙碌中,父母们会发现,一切都乱了。外界没有一个普适性的标准。内心,好像也没有。价值观严重缺失。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父母所面临的困境。

2控制欲是父母弥补安全感的方式,却是孩子之殇

人要有安全感,必须要有一样对象能够去控制(稳定的、可控的,这两个安全感的关键词,是我们在《静观育儿》第一讲已经阐述过的,如果爸爸妈妈们想回看,只需要回复“安全感”三个字即可)。

安全感建立的好,人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安全感缺乏,或建立的不好,则会把控制欲施加在外界、其他人,尤其是弱者身上。

比如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欲就是这么来的。

三大教育指向不一,社会价值观分崩离析,传统的“仁义礼智信”成为稀缺资源,外界瞬息万变。这一切都让中国人极度缺乏安全感。不少为人父母的便想:既然外界,甚至连同自己的命运都看起来不那么可控,那么孩子总能吧?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父母对孩子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加上如今独生子女家庭日渐增多。仅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便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独苗苗们身上。如何才能确保孩子的未来可控呢?教育,成为了“改变命运”的独木桥。

于是,很多中国孩子,都有一个公敌——“别人家孩子”。“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招人喜欢,你怎么不能多跟人学学呢”;“别人家孩子学了钢琴,你必须地学”;“为什么别人家孩子英语那么好,你是不是也去报个培训班?”这些话,是不是特别耳熟?

教育当然是好的。可是,若教育变得功利,孩子被绑架,就距离真正的教育越来越远了。

3守住家庭教育的阵地

我的一位做心理咨询的好友告诉我,现在抑郁症最低年龄,已经到五岁了。

我觉得揪心。我不是研究社会学的或政治经济学的。我只是个教育工作者,是个妈妈。其实,我的目光所及,其实也只有一个“家”这么大。

当我们那么忙碌却并无所获,甚至还适得其反,各种不快乐的时候,为什么不停下来想一想,或者换个方法试一试?当我们的力量,还不足以改变外界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先从改变自己和家庭开始?

先慢下来,即使是假装

积极心理学这样告诉我们:你表情上的改变会带来你状态的改变;你状态的改变会带来你生活的改变。你的改变,当然更会影响到孩子和身边的亲人。所以,先慢下来,丢掉焦虑,试着从容。即便只是假装。

一位养生专家说过,如果你哪里疼,不舒服,烦闷,就对着那里开怀大笑,过一会就好了。尽管听上去有些匪夷所思,但开怀大笑确实拥有治疗功能,至少可以宣泄掉日常堆积着的那些坏情绪,帮助我们丢掉那些因为外在压力造成的焦虑。

所以,对着自己焦灼的心,笑一笑,坚定地说,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找回自己的简单、快乐,找到父母本身的判断力和能量。

确立一个权威的声音

为你自己的家庭确立一个声音。一个家庭就像一艘船。有自己的船桨、船帆和方向。确立你们的价值观,搭建你们家庭的核心。这件事,父母亲都不可置身事外。

价值体系的崩塌让人们失去了很多原则和底线。大到社会,各类价值观缺失导致的伦理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小到一个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也受到影响,将孩子置于了无所适从的混乱当中。

因此,一个家庭中,只能有一个权威的声音。这个权威是民主的,开放的,接纳的,包容的,被尊重和共同维护的。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家庭系统中能量的正向循环,家庭关系的和谐,家庭氛围的安定。如此,不仅能促进家庭成员的安全感,也能为孩子的生长发育提供最优良的土壤。

THE END

TAG:孩子  自己的  家庭  父母  安全感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