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的发展和普及,让孩子更早的接触电子产品,导致后来的入迷,让孩子越晚、越少接触是最好的,带给孩子的影响是严重的!
电子产品成为我们生活必需品的同时,也慢慢成了孩子的新型玩具,电脑、手机、iPad一个不落。
加上教育应用的上线,小朋友们更是光明正大用起电子设备。
这些和移动互联网一起成长的10后孩子们,日渐养成了“不移动”的生活方式。
“如何控制孩子看电视/玩iPad的时间?”
“孩子玩游戏上瘾怎么办?”
“不让孩子玩电子产品,out了怎么办?”
以上话题已经成为闺蜜日常小聚出现频次较高的话题。
今天就跟大伙聊一聊,关于孩子与电子产品的问题,到底是该“堵”还是该“疏”?
如果你家孩子是“iPad控”、“手机控”,赶紧凑过来一起聊聊吧!
孩子使用电子产品,你担心什么?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电子产品给我们带来极尽便利的同时,也附带很多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孩子。
那么,父母都担心什么呢?
熊孩子过度沉迷于电子产品,将会损害视力、影响身体发育、荒废学业。
“宅”在家中,不利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可能形成孤僻的性格,易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
还有不少家长对电子产品中包含的一些暴力、色情内容表示担心。
孩子为什么喜欢玩电子产品?
好奇心作祟
好听的声音、活动多变的形象、鲜艳的色彩是非常符合孩子幼儿时期的注意特点的。
电子产品提供了比现实更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的信息。
父母的“榜样”效应
印随学习是动物出生后早期的学习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也一样,父母是他们第一任老师。
家长在孩子面前长时间的使用电子产品,不仅给他提供了接触电子产品的机会,也促使孩子效法父母的不良行为。
家长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习惯、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的孩子。
当成哄孩子的“法宝”
有些家长特别是孩子的祖辈,把电子产品当成哄孩子的神器,用可以玩手机、看电视,来实现孩子安静、不哭、吃饭等等目的,这是家长偷懒的方式。
孩子把电子产品当成“玩伴”
有一大部分的父母,等孩子稍大点,马上开始各自奔忙各自的工作。
陪伴孩子的时间非常有限,“无聊”的孩子只能把电子产品当成“玩伴”。
满足的孩子社交需求
如果不让孩子玩儿,岂不是没有共同话题,不能融入到孩子的小群体了?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电子产品满足了孩子们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的需要。
如何科学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品?
制定规则
万事有度,无度则滥。这个“度”,其实指的就是规则。
堵不如疏,只要家长用心引导、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也会变成一种非常好的早教工具。
美国儿科医生学会(AAP)对于儿童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的最新建议(敲黑板):
18个月以前不要让宝宝看屏幕。
18-24个月,尽量避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如果想引进,帮孩子筛选优质的节目,并与孩子一起观看,陪伴讲解他看到什么?在这个年龄段避免让孩子独自观看视频。
2-5岁。限制每天观看视频的时间为1个小时,同时家长与孩子讨论节目内容,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把他看到的、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周围的世界。
6岁以上有限制地使用。严格筛选电子产品中对孩子有益的内容,保证孩子所看节目的安全性和有趣性,尽量避开有暴力、性场景的节目。
严格去限制他的行为,不能够离电视/屏幕太近,不能吃饭的时候玩或者看等等。
睡觉前1个小时,尽量不让孩子再玩电子产品,可避免孩子影响夜间睡眠时间与质量。
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是否沉迷于手机、电视,取决于他的看护人。父母应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做孩子身边的“手机妈妈”。
真正聪明的家长,不会一边刷手机,一边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机。他们会控制自己,也会引导孩子,更懂得身教重于言教。
转移注意力
对于孩子而言,开阔眼界,能够有丰富的选择和尝试,这才是避免上瘾沉迷的最坚实基础。
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或多陪伴孩子、多与孩子交流、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等等,都能有效转移宝宝在电子产品上的注意力。
当孩子感受到还有比电子产品更有趣的事情时,自然会逐步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特别是2岁内孩子,应尽量减少电视、手机等的接触时间,鼓励他们从真实的事物中学到更多知识。
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自由地玩耍和游戏更能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促进大脑发育,提高运动能力、解决问题和自我娱乐的能力。
别当成奖惩手段
在吃饭的时候,经常用这样的句式:“宝宝,不哭/再吃一口,外婆把手机给你玩一下。”
把电子产品当成一种“奖惩手段”,这种顾此失彼的行为,玖妈真是无力吐槽。
不仅增加宝宝的关注度,还不利于培养孩子辨别事情好坏的能力。
存在即合理。
电子产品的优势一样明显,它能给孩子带来丰富多彩的游戏,生动形象的课程,图、文、声音,调动多种感官,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效果更好。
凡事都过犹不及,过分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反而可能引起孩子更大的好奇心,甚至引发孩子偏激或暴力等行为。
家长正确引导,帮孩子选择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以及看多少时间。
育儿没有捷径,你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