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eginning
有些孩子害羞怕见生人,在陌生的地方容易怯场。他们中有的成年后会变得外向,但美国的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即使是这些克服了害羞的人,其大脑特定区域在功能上仍然与从小性格就外向的人有明显不同。
据最新一期美国《科学》周刊报道,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得出的上述结果表明,害羞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一种遗传的性格倾向,也为治疗与极度害羞有关的社交恐惧症和抑郁症提供了新线索。
研究人员们对22名20岁出头的年轻人进行了试验。这些试验对象两岁左右时就参加过性格比较研究,13人被认定为性格拘谨或者说怕羞,另外9人从小无拘无束,性格外向。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结果显示,当给试验对象看一些没有什么表情的陌生人照片时,那些小时候就比较害羞的人,脑扁桃体的活动比从小就性格外向者明显活跃。脑扁桃体被称为人脑的情绪“发动机”,在人对那些需要特别警觉的事件做出反应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负责这项研究的卡尔·施瓦茨指出,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害羞性格与外向性格,与脑扁桃体功能有关。而且脑扁桃体功能的这种差别在人成长过程中一直存在,并且能够被检测到。施瓦茨说,一些早先的研究曾认为,从小极其害羞的人长大后可能更容易患上社交恐惧症或抑郁症。因此可以说,了解害羞等性格的生物学基础,将有助于及早对一些有患病倾向的孩子进行诊断或者针对性的预防。
不过,施瓦茨也强调说,虽然害羞等性格也许具有一定遗传性,但后天环境因素和个人成长经历对性格的塑造会产生重要影响。性格与某些精神疾病发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决定性的。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