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中西合并的俄罗斯族饮食文化(俄罗斯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来源: 更新时间:2024-03-09 14:37:22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中西合并的俄罗斯族饮食文化

2、精美绝伦的俄罗斯族服饰文化

3、动感的俄罗斯族舞蹈文化

4、你所不知道的俄罗斯族音乐文化

5、古色古香的俄罗斯族茶文化

6、猜你喜欢:

1、中西合并的俄罗斯族饮食文化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和饮食文化,俄罗斯族也不例外,新疆的俄罗斯人民继承了俄罗斯的饮食习惯,又结合了汉族的一些饮食习惯,从而形成了中西合并的俄罗斯饮食文化。

那么,对于俄罗斯的饮食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俄罗斯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俄罗斯族的传统饮食以面食为主,主要有面包“合列布”、鸡蛋煎饼“布里内”、发面煎饼“阿拉吉”、油炸或烤制的包子“比拉什给”、饺子“别列灭尼”等。合列布是自家烤制的。和合列布的面要用俄罗斯人自制的酵母,叫“得罗日”。和面时,先要将得罗日在清水里泡一夜,然后加入面粉搅成糊状使之发酵,发酵后再和成面团,再发酵,揉面,再发酵,最后才揉成面包团放在烤盘里,发酵半个小时左右才放进烤炉里烤制。

和面时要放一点盐,面和得要软一些。揉好的面团要在俄式大火炉里烤制。俄式大火炉长约2米,高约1.3米,俨然是一个庞然大物。它是用木柴作燃料的。最早俄式大火炉就在俄罗斯族家庭中,它既是烤列巴、煮汤、烧水的炉子,又是全家取暖的工具。后来俄罗斯族家庭中使用土炉子和生铁炉子后,这种俄式大火炉就被请到了院子里,几家人合用。再后来有了俄罗斯人开的列巴店,大家都去列巴店买列巴了。

合列布是俄罗斯人的主食,可以说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吃合列布时要切成片,上面涂抹黄油或果子酱或酸奶皮子“斯灭达尼”一起吃。另外,喝“苏波”汤时主食就是合列布。俄罗斯谚语:“合列布、盐、水是上帝的食物。”可见和列布在俄罗斯人生活中的地位了。他们把和列布当做生命,当做最圣神的食物。和列布是定情的信物,用和列布迎接尊贵的客人是俄罗斯族最高的礼物,用和列布迎送新人是最真诚、最神圣的祝福。

俄罗斯族的日常饮食比较简单,一日三餐,主食就是列巴。早餐叫“扎无塔拉卡”,一般是喝红茶或牛奶,吃一两片列巴,吃列巴时要在上面涂抹黄油或果酱等。中餐叫“阿别得”,是一天中的正餐。中餐一般有“苏波”汤、土豆烧牛肉或红焖肉饼等,并配以列巴。苏波是俄语肉菜汤的音译,是俄罗斯人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一道菜,相当于汉族人的肉汤或菜汤,只是操作方法及作料不同而已。

烤制甜点是塔城俄罗斯族饮食的又一重要特色。塔城俄罗斯人喜欢吃甜点,甜点不仅是待客时的必备品,而且是日常喝茶时的佐料。塔城俄罗斯人都是在自己家中的烤箱里烤甜点。他们烤制甜点以发面为主,主要品种有奶油小面包“布拉其给”、果酱派“比罗哥”、果酱卷“鲁列特”、圆柱体面包“古力其”,另外还有不用发面的饼干“皮且尼叶”、小面包圈“苏式给”等。

“布拉其给”是俄语奶油小面包的音译。它是用面粉、奶油、砂糖、鸡蛋等和面经发酵后烤制而成的面点。其制作方法是:先将酵母在温水中化开,放白糖、盐各一勺,加入适量的面粉搅成糊状使其发酵,待酵母糊充分发酵成泡沫状时,将适量的奶油化开,加入适量的砂糖,打入四五个鸡蛋,用打蛋机将其搅拌成雪花状(不流动),然后倒入酵母糊中再搅拌匀,将干面粉徐徐倒入,和成柔软的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使其发酵。

待面团发起,里面呈大蜂窝状,扒开一闻,酵母香味扑鼻,方取出面团,用手轻柔成一个个小圆面团,放入拷盘内,用毛刷蘸蛋糊刷在小面团上,放置30分钟后,再将拷盘送进烤炉内烘烤。出炉的布拉其给油亮金黄,入口酥软香甜,营养价值高,深受老人、小孩的欢迎。俄罗斯族因为喜欢吃甜食,所以经常在家里烤制布拉其给,除自己做早点食用外,还用于待客。

“瓦列尼耶”是俄语各类果酱的音译总称。果酱是俄罗斯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它既是喝茶时的佐料,又是烤制各种甜点时必备的配料之一。俄罗斯族女性几乎个个都是制作果酱的能手。夏秋季各种水果陆续上市,俄罗斯族女性就将它们买回来自制果酱。她们做的果酱品种有苹果酱、草莓酱、杏子酱、李子酱、葡萄酱等。

腌制酸菜也是塔城俄罗斯人饮食中的一大特色。塔城俄罗斯人不仅喜欢吃生伴的黄瓜、西红柿和洋葱,而且喜欢把黄瓜和西红柿用大玻璃瓶子腌起来,封好口,冬春季吃。他们腌泡的黄瓜和西红柿是酸的,吃起来清爽、可口,是下酒的好菜。

2、精美绝伦的俄罗斯族服饰文化

俄罗斯族也是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最早是来自于俄罗斯人迁移到中国的人,最后经过多年的发展俄罗斯人最后成为了俄罗斯族,他们也创造了俄罗斯与汉族文化相结合的饮食和文化。下面的俄罗斯族文化问您带来俄罗斯族的服饰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俄罗斯族总人口为15609人。俄罗斯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等地共约1.4万人,占俄罗斯族总人口的89.40%。

“俄罗斯”一词起源于欧洲古代一个东斯拉夫部落的名称“罗斯”,俄罗斯族的先民最早居住在欧洲东部,公元1世纪时被罗马史家称为“维勒底人”,他们居住在维斯杜拉河及波罗的海南岸,从事农牧业,公元6世纪时,已有罗斯之称。10世纪,罗斯大公奥列格控制了以基辅为中心的周围部落,13世纪,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吞并,归入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

元朝文宗皇帝时,曾征调金帐汗国境内的1万名罗斯军人入大都充扈卫亲军,并赐给土地令其耕种,这是历史上俄罗斯人大批进入中国的最早记载,中国的史书中称他们为色目人。从14世纪起,俄罗斯人脱离古代罗斯部族,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在种族分类上,俄罗斯族属于欧罗巴人种(白种人)。人体特点是肤色白,眼睛呈棕色或蓝色,鼻高、唇薄、细软黄发、身材高大,第三类毛发(胡须、腋毛等)中等发达。中国的俄罗斯族由于与周围民族通婚,体质逐渐变化,具有黄种人特征。

中国的俄罗斯族早在18世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的,18世纪后期,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残酷统治,大批俄罗斯人迁来中国,尤其是在19世纪末和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更多的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等地涌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东北各地和内蒙古东北地区。俄国十月革命后,又有一些人为躲避战争,进入中国。

那时他们被称为“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俄罗斯族,被确认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力。我国俄罗斯族的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基本上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相同。

由于俄罗斯族迁来我国的时间不长,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前苏联国家还有自己的亲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之间又恢复了关系,不少人要求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50年代,经中苏两国政府协商同意、并帮助他们陆续迁回家乡。此外,也有部分俄罗斯族迁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因为那里也有他们的亲族,因此,中国现有俄罗斯族的人口数量已经不多了。

俄罗斯族的传统服饰丰富多彩,人们在不同季节里,选择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衣着。男子夏季多穿丝绸开衩长袍、长裤,或穿白色绣花衬衫和灯笼裤,戴八角帽;冬天穿皮衣和棉衣,戴羊皮剪绒皮帽,穿高筒皮靴或毡靴。

妇女夏季多穿短上衣和短袖、半开胸、卡腰式、大摆绣花或印花的连衣裙,也有的上穿无领绣花衬衫,下穿自制的白色大长裙,上面绣着色彩鲜艳的图案花纹;春秋季节多穿西服上衣或西服裙,头戴色彩鲜艳的小呢帽,上面插着羽毛做装饰,冬季穿裙子,外套半长皮大衣,脚穿高筒皮靴,头戴毛织大头巾或皮帽。男女汗衫的衣领、袖口和前胸等部位缀精美细密的刺绣几何图案或花草图案,色彩鲜艳,对比强烈。

老年人的衣着保持了前苏联传统的款式,男的大多穿制服、马裤、皮靴或皮鞋,也有穿分岔长袍,大裆长裤的;女的大多穿无领绣花短衣,下穿自织的棉布长裙,腰系一条花布带,也有穿连衣裙的。

俄罗斯族妇女的头饰颇具特色,年轻姑娘与已婚妇女的头饰有严格区别。少女头饰的上端是敞开的,头发露在外面,梳成一条长长的辫子,并在辫子里编上色彩鲜艳的发带和小玻璃珠子。已婚妇女的头饰则必须严密无孔,即先将头发梳成两条辫子,盘在头上,再严严实实地反辫子裹在头巾或帽子里面,否则就被认为是否礼貌的行为。

3、动感的俄罗斯族舞蹈文化

俄罗斯族人民最早是来源于俄罗斯人进入中国,后来一直居住在中国。每个少数民族的人民都能够善舞,他们善于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自身的智慧创造成歌舞。而俄罗斯的舞蹈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色彩。下面的俄罗斯族文化为您带来俄罗斯的舞蹈文化。

“俄罗斯”(русские)一词起源于欧洲古代一个东斯拉夫部落的名称“罗斯”,俄罗斯族的先民最早居住在欧洲东部,公元1世纪时被罗马史家称为“维勒底人”,他们居住在维斯杜拉河及波罗的海南岸,从事农牧业,公元6世纪时,已有罗斯之称。10世纪,罗斯大公奥列格控制了以基辅为中心的周围部落,13世纪,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吞并,归入蒙古人建立的金帐汗国。

元朝文宗皇帝时,曾征调金帐汗国境内的1万名罗斯军人入大都充扈卫亲军,并赐给土地令其耕种,这是历史上俄罗斯人大批进入中国的最早记载,中国的史书中称他们为色目人。从14世纪起,俄罗斯人脱离古代罗斯部族,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在种族分类上,俄罗斯族属于欧罗巴人种。人体特点是肤色白,眼睛呈棕色或蓝色,鼻高、唇薄、细软黄发、身材高大,第三类毛发(胡须、腋毛等)中等发达。中国的俄罗斯族由于与周围民族通婚,体质逐渐变化,具有黄种人特征。

中国的俄罗斯族早在18世纪初从沙皇俄国迁来的,18世纪后期,由于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残酷统治,大批俄罗斯人迁来中国,尤其是在19世纪末和俄国十月革命前后,更多的俄罗斯人从西伯利亚等地涌入我国新疆北部地区、东北各地。俄国十月革命后,又有一些人为躲避战争,进入中国。

那时他们被称为“归化族”,他们聚居的村落被称为“归化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俄罗斯族,被确认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样,享有平等的权利。我国俄罗斯族的生活习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基本上与俄罗斯的俄罗斯人相同。由于俄罗斯族迁来我国的时间不长,他们当中有不少人在前苏联国家还有自己的亲友。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之间又恢复了关系,不少人要求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50年代,经中苏两国政府协商同意、并帮助他们陆续迁回家乡。此外,也有部分俄罗斯族迁往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地,因为那里也有他们的亲族,因此,中国现有俄罗斯族的人口数量已经不多了。

俄罗斯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经常举行各种家庭宴会、晚会,跳交谊舞、俄罗斯舞、天鹅湖舞、乌克兰舞、俄罗斯的集体舞,以及踢踏舞、头巾舞、马车舞等,舞姿优美,参加的人多,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踢踏舞是俄罗斯族的一种民间舞蹈,复活节时跳的舞蹈之一。

跳此舞时,男女老少穿上皮鞋一起参加。用手风琴伴奏,众人围成一圈,用脚尖、脚跟、或脚掌的某一部位击地,发出踢踏响声。妇女们边跳边挥手绢,男人们边跳边吹口哨,拉琴者亦加入跳舞行列边拉边跳。节奏清晰多变,脚下动作灵活而响声大,场面活跃热烈。

4、你所不知道的俄罗斯族音乐文化

俄罗斯族文化大都是由俄罗斯的文化及汉族文化相结合的,不论是饮食还是民间传统文化和音乐舞蹈文化都受这两种文化的影响。对于俄罗斯族的音乐文化您了解多少呢?下面的俄罗斯族文化为您带来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拥有深厚音乐文化传统的俄罗斯人视音乐、舞蹈为生命,无论是宗教仪式还是日常喜庆娱乐场合都有歌舞和乐器相伴。我国流传的俄罗斯族音乐可分为宗教音乐和民间音乐两类,以风格、体裁多样的民间音乐为主体;其音乐属典型的欧洲乐系,调式音阶采用欧洲大小调式,织体以多声为主,带有纵向的、和声的音乐思维特点,在56个民族中独树一帜。

俄罗斯族民歌内容非常广泛,从题材上可分为风俗仪式歌、抒情歌、叙事歌和舞蹈性短歌等类别。巴拉来克是俄罗斯族独特的弦乐器,又称“三角琴”。俄罗斯族相聚的时候,经常弹起三角琴或拉起手风琴,唱歌跳舞,倾诉欢乐。俄罗斯族的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和宗教音乐两部分,民间音乐包括仪式歌曲、抒情歌曲、叙事歌曲、歌舞音乐和器乐曲。

仪式歌是俄罗斯民歌的重要形式,多与这个民族的传统生活习俗相关,主要用于婚丧类仪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婚礼歌。传统的俄罗斯族婚礼中,姑娘出嫁的前一天亲友们都会赶来祝贺,并在女伴们为新娘梳洗打扮时唱歌送行,歌声充满着离愁别绪,令人伤感不已。《飞去的燕子》就是一首非常着名的婚礼歌。

抒情歌多表现爱情的内容,旋律非常优美。这类歌曲多为二部、三部合唱的形式,采用自然小调音阶,有时也以一领众和的方式进行,各声部自由组合并随时调整以保持声部间的平衡,音乐风格独特且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民间流传较广的《渔夫之歌》就是一首领唱与二部合唱的抒情歌,歌词叙述了渔夫3个儿子的爱情故事。这首歌曲的高声部采用了富有特色的自然小调,低声部则有旋律小调的特点,旋律深沉而内在,极受人们喜爱。

俄罗斯族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叙事歌,多是以一曲多词的形式反复演唱,内容题材十分广泛。这类歌曲属于多声部的合唱,有以战争为主题的《儿子战死在疆场》《一个果园绿葱葱》等,和声雄浑,音乐庄严肃穆;也有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和爱情遭遇的《被踱的少女》《崎岖的阿尔泰山路》等,带有悲怆、凄凉的色彩。

在民间许多节日喜庆或娱乐晚会中,热烈奔放、活泼开朗的俄罗斯民间舞蹈是不可缺少的娱乐节目。为这些舞蹈伴奏的音乐,多是以独唱或对唱形式演唱的舞蹈性短歌,或者以民间乐器演奏的乐曲。俄罗斯民间流传的舞蹈歌曲数量很多,它们多内容诙谐、风趣,曲调活泼明快,结构方整,并可即兴填词,既适于伴奏舞蹈也可单独演唱;舞蹈音乐的曲调一般来源于民歌,但也有少量专门的舞曲如《卡林努什卡》《米尔卡》《阿金诺奇卡》等。

俄罗斯族的器乐文化也比较发达,几乎所有的男子都能演奏乐器,民间常见的乐器有“巴扬”(手风琴)、吉他、曼陀林和“巴拉莱卡”等。“巴拉莱卡”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俄罗斯民间乐器,因琴身为三角形故又有“三角琴”之称。它属于弹奏弦鸣类乐器,上有长长的扁平把柄,正面用白色骨片嵌有音阶的品位,把柄上部略有雕饰,斜立四个弦柱。

音箱正中偏下,立有支弦的琴码,一般为四度定弦,形制有高、中、低音五、六种,其中以高音巴拉莱卡的音色最明亮清脆,音色清脆明亮,经常与曼陀林、吉他、手风琴等合奏,深受青年人喜欢,在民间流传最广。器乐曲多是在俄罗斯民歌基础上采用旋律加花或和弦分解变奏手法发展而成,一般在晚会上与歌舞及合唱穿插表演,乐手往往具有较高的演奏技巧和变奏才能。着名的乐曲有《我亲爱的》《卡拉布什卡》等。

5、古色古香的俄罗斯族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也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品茶也成为很多人的一种喜好。而俄罗斯族也有着茶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最离不开的就是茶。对于俄罗斯的茶文化你了解多少呢?下面的俄罗斯族文化为您带来古色古香的俄罗斯茶文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人们通常认为俄罗斯族人嗜酒如命,其实说俄罗斯族人嗜茶如命倒是更贴切,因为前者虽典型但并非人人如此,而饮茶却是每个俄罗斯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一项生活内容。俄罗斯人认为, 茶叶具有舒心、提神、醒脑、养气、去闷和解忧的功效。在工作之余, 喝上一杯茶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精力, 也是交流信息、联络感情的重要手段。因此, 许多机关、企业、学校、厂矿等都郑重其事地定出饮茶时间。

俄罗斯饮茶的记载始于1567年,先受到上层贵族的宠爱,17世纪后期迅速普及到各个阶层。到19世纪,茶仪、茶礼、茶会、茶俗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不断出现,茶字成了某些事物的代名词,连给小费也叫“给茶钱”。

在日常生活中,俄罗斯人每天都离不开茶。早餐时喝茶,一般吃夹火腿或腊肠的面包片、小馅饼。午餐后也喝茶,除了往茶里加糖外,有时加果酱、奶油、柠檬汁等。特别是在星期天、节日或洗过热水澡后,更是喜欢。他们把喝茶作为饮食的补充,喝茶时一定要品尝糖果、糕点、面包圈、蜂蜜和各种果酱。

在俄罗斯族人的家庭生活中仍离不开茶炊, 只是人们更习惯于使用电茶炊。电茶炊的中心部分已没有了盛木炭的直筒, 也没有其他隔片, 茶炊的主要用途变成单一烧开水。俄罗斯人喜欢喝红茶,特别是格鲁吉亚红茶。他们对中国的茉莉花茶很感兴趣,认为这种茶香飘四溢、沁人心脾。各地还有不同风俗的茶会,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俄罗斯族人饮茶十分考究,有十分漂亮的茶具:茶碟很别致,因喝茶时习惯将茶倒入茶碟再放到嘴边。茶具有的喜欢中国陶瓷的,有的喜欢玻璃杯的。但最习惯用茶炊煮茶喝,尤其是老年人。茶炊实际上是喝茶用的热水壶,装有把手、龙头和支脚。长期以来,茶炊是手工制作的,工艺颇为复杂。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厂才大批生产茶炊。

俄罗斯族人喝茶通常是用茶炊煮好茶,然后往杯中注入浓茶汁,再加开水,调到适当的浓度,饮茶的茶具一般很小,如同小酒杯一样,边倒边品尝边聊天,真是甜意浓浓,无话不谈。如果你想谈生意,此时正是大好时机。

自古以来,俄罗斯民族一向以“礼仪之邦”而自豪,许多家庭都有以茶奉客的习惯,当你到家中做客时,主人通常会问:“您想喝点什么,茶还是咖啡?”假如你选择喝茶,主人就会说:“我这就把茶煮上。”喝茶可谓是他们的一大嗜好。来客时喝茶,主人往往端上甜点心、大蛋糕、大馅饼等,一直喝到宾主满意为止。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世界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论文  俄罗斯族服饰  俄罗斯族舞蹈  汉字与饮食文化  青岛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的论文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