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独具特色的京族婚俗文化(独具特色的京族婚俗文化是)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7-14 00:10:49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独具特色的京族婚俗文化

2、独具特色的景颇族婚俗

3、独具民族特色的京族民居文化

4、京族葬俗,独具特色的京族葬礼文化

5、独具特色的藏族婚俗文化

6、猜你喜欢:

1、独具特色的京族婚俗文化

京族婚俗体现了京族人民的伦理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同时又带有浓重的时代印记,呈现出传统婚俗与现代婚姻交织混融、多姿多彩的京族文化风貌。京族的婚姻礼俗相当完备,从择亲选偶、订婚迎娶,到婚后习俗,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现在随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一、择偶

京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多由父母包办。也有少数青年男女在劳动中通过对山歌自由恋爱,但必须征得父母同意才能结婚。“踢沙”和“掷木叶”是京族青年男女特有的试探爱情的方式。在平常集体做海,或是在唱哈节这种盛大的传统节日里,京族男子若发现自己的意中人,便向那姑娘步步靠近,用脚尖将沙子撩向对方,或折下一段树枝,将木叶撕成细绺状,掷到姑娘身上。

如果女方也心中有意,她会按照同样的方式用脚尖把沙踢回对方,或把木叶撒到对方的身上,以表接受。但是,不论男女恋情有多深,最后还是要征得父母的同意,并通过“蓝梅”(京语,“牵情引线”之意,即媒人)出面,按一定的礼仪程序行事方能结合。

通婚范围以本民族内部为主,但与邻近的汉、壮民族通婚的也有。一般同姓和五服内不能通婚,严禁姑表通婚,若有违反,必将受到“翁村”父老罚款。并要邀请村中父老饮酒说情才算了事。有童养媳和入赘的残留。有的家庭往往因为缺乏劳动力料理家务,就用钱在本地或外地买回一个年约六、七岁的女孩在家煮饭,作些轻微的家务劳动,待长到十七、八岁的时候,就给儿子结婚。

寡妇可以再嫁,但常常收到歧视,且聘金很重。如果有某个男子想找寡妇为妻,该男子则要给一些钱与寡妇的家翁或叔伯,得到他们的认可方能成亲。寡妇不能在前夫家里出嫁,必须到圩场或树林中等候迎娶,以免家中发生不幸之事。

二、订婚

京族人对订婚十分慎重,其礼仪也相当复杂。其过程是:

①合同生。男女双方的婚事经父母同意后,便把年庚带去算命,若命合,男方将女方的年庚存起,否则交媒人退还女方。京族群众称这一做法为“合同生”。

②定彩头。若男方将女方年庚留下的话,便将年庚放在祖公神案上检验吉凶,期限有三天七天不等。在此期间,若有家畜伤亡或碗碟破碎,则认为不吉,还将年庚退还女方,若平安无事,则认为吉祥,可以定婚,这叫做“定彩头”。

③相命好。定彩头获吉利后,认为可以成婚,则告知媒人向女家议聘礼,所议的一般是酒、米、猪肉以及身价钱的多少。然后由男方家把聘礼送给女家,这叫做“相命好”。最终确定这门亲事。

京族地区民间还流传着另一种极其简便而有趣的做法,即“蓝梅”传歌对花屐。男女双方相互钟情,并得到父母的认可后,要通过“蓝梅”将各自想好的一首情歌,请她代为传唱给对方,同时还送去一只绘有花草等彩色图案的木屐。如果双方相互递送的木屐正好合成一对,就认为是有缘分;否则认为是命不合,相聚无缘。传递情歌和木屐之后,便由“蓝梅”选定佳期,进行“联亲”。

“联亲”的时候,由男方请一对能说会唱的男女,将用糖、糯米、蒌叶、糕饼、茶叶、红枣、黑枣、槟榔等物叠成喜庆图案的“礼盘”送到女方家。双方在接送礼盘的过程中,都以歌代言,直唱到情满兴尽的时候,女方家的歌手才接过“礼盘”。这时,双方的婚事才算成为定局。“蓝梅”传歌对花屐,很可能是京族在受到汉族婚俗影响之前本民族的古老婚俗。

2、独具特色的景颇族婚俗

世居在云南的少数民族有很多,景颇族就是其中一个,在这里男女之间表达情意有着特别的方式,他们以树叶传情,不同的树叶,代表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意思,浪漫又特别。景颇族的人从恋爱到订婚再到结婚都有着特别的习俗,从中你可以了解一些景颇族文化。

景颇山下聚集着一群景颇族男女青年,朦胧的月光中,他们或吹箫或唱歌,情绵意笃。这种热闹场面,当地人叫“串姑娘”(一种求爱方式)。

其实,“串姑娘”是景颇族青年一种极好的自由恋爱方式。青年人到了一定年龄,利用假节日,走亲访友,劳动社交场合,都可以沟通心灵,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

“串姑娘”到一定阶段,男方便请“勒脚”(男方媒人)到女方家提亲,一旦女家同意这门亲事,双方便选定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景颇族婚礼,有的在下午举行。枪鸣三声,迎亲的队伍回来了。走在队伍前面的(勒脚)肩扛一只红木箱,另一个是“长统”(女方媒人)用背篓背着新被褥,中间是伴娘们簇拥着新娘。新娘上身穿无领黑色斜襟短衣,浮面套着银泡闪亮的大披肩。下围红底绣花筒裙,脚穿皮鞋,羞羞答答,不言不语,来到了一道路障前。

原来景颇族举行婚礼,有个传统习俗。新娘在将到新郎家的路上,要越三道路障。事先,由村子里的孩子们拾来树枝、竹条、旧篱笆等,设置障碍,并分工把守。第一道路障,由一群女孩子把守。这时迎亲队伍中的“长统”走出来,郑重其事地倒出竹筒里的水酒给小姑娘喝,并送上一些喜糖和喜钱,但姑娘们仍不满足,一个劲地喊:“不准新娘过!”正当“纠缠不休”时,伴娘们簇拥着新娘从另一头越过了路障。第二道路障,由一群男孩子阻拦。第三道路障是一些三四岁的娃娃。不同的路障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有一点,都是对新娘的一种良好祝愿。

有的地方,新娘将要进入新郎家时,新郎家大门口要栽上香蕉树,意味子孙后代昌盛。同时还要栽上甘蕉。意味着新生活节节甜。在喧闹声中,新郎拉着新娘的手,通过香蕉和甘蔗林、喜字桥进入洞房。

3、独具民族特色的京族民居文化

京族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其中之一,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也是越南人组成的主体民族。京族人的传统民居原本是“草庐茅舍”,后转变为“长石条瓦房”。他们的民居体现出了京族文化的民族特色,一起来瞧瞧吧!

京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后来有一部分人自越南涂山沿海捕鱼来到巫头岛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京族过去被称为“越族”。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语言,通用汉语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京族的传统住房是草庐茅舍,京族人称之为“栏栅屋”。其墙壁是用木条和竹片编织,有的再糊上一层泥巴,或用竹篾夹茅草、稻草等作墙壁。屋顶盖上茅草、树枝叶或稻草。为防风吹,屋顶还压以砖块、石块。屋内四角以20厘米到33厘米高的木墩(多为苦楝木)或大竹或石头作柱墩,再在柱墩上横直交叉地架以木条和粗竹片,上铺竹席或草垫。屋内用竹片隔成三个小间。老人住正间,子女住左右侧间。“栏栅屋”保留了百越“干阑”式建筑的遗风。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京族的起居条件发生了根本的改善和变化。其明显标志就是“石条瓦房”的普遍出现。这种房子是用长方形灰白色石条砌的墙。每块石条约75厘米长,25厘米宽,高20厘米。从地面到檐首之间砌石条23块;从檐首向上到封山顶之间砌石条10块。在屋顶脊和瓦行之间压着一块连一块的小石条。屋内分左、中、右三个单间,单间前都留出一条宽敞的过道,贯通全屋。农具、工具放在过道墙脚边。左右两间为寝室。正中一间即“正厅”。正壁上安置神龛,称“祖公棚”。正厅除节日用以祭神外,平时又是接待客人以及吃饭、饮茶、聊天的地方,可兼作“客厅”。

这种房子坚固耐用而又抗风耐湿,非常适合沿海地区的气候和生活,是京族人民的杰出发明与创造。

京家人都有在自家房屋四周栽培花木的习惯。一座座石条房四周,冬青、剑麻、牡丹、仙人掌及菠萝、木瓜、木黄麻树错落交织,郁郁葱葱,似海滨公园,秀丽迷人。“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这是古人对怒族居住生活的描述。

您可能也喜欢:

详解:中国回族的起源

全面解析:汉族的风俗习惯

浅谈蒙古族的习俗文化有哪些?

朝鲜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4、京族葬俗,独具特色的京族葬礼文化

京族人为父母和前辈办丧事是非常隆重的。过去父母死后,要为死者修斋作道,俗称“做功德”。京族葬礼有着很多特别的程序,因此就形成了京族特有的葬俗文化,也是京族文化的一大部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京族人对葬礼是非常重视而谨慎从事的。因为他们认为,阴间和阳世是相通的;阴间的亡灵和阳世亲眷仍有某种联系,搞好葬礼,彼此可平安无事;若搞不好,就会让亡灵受苦,又给亲眷遗患无穷。在京族习俗中,50岁以上的老人病故,被称为“正寿”,当按正常的礼仪办丧。其过程大体是:

1.报丧。老人断气后,孝子要在旁边守护,待法师查阅历书确定无“重丧”之后,方可哭丧举哀。倘有“重丧”,法师要另作法事杀鸡代命以“解犯”。然后报知族内众兄弟,并派人往舅家报丧。待舅家来人验看后(尤其是对娶来的女性)才能入殓。这是远古母系制舅权意识的残余表现。

2.入殓。入殓前要用浸着柚子叶的热水给死者净身并更衣。洗后的水不能随便乱倒,要罐装起来,待出殡后,夜里拿到野外丛林去掩埋。入棺要选择时辰,先由法师念咒,用火把驱赶棺中的鬼邪。然后由孝子孝女们抬尸入棺,在死者嘴里放两三枚钱币和几粒白米,以安其魂魄。再在死者身上覆盖一块红布,以示阴阳两绝。若死者的配偶尚健在,还要将原来共用的被单撕下一半盖在死者身上,表示从此鸳鸯情断,人鬼分途。最后把棺盖钉牢。

3.做斋。法师立坛念经,超度亡灵,使亡灵得到净化和安乐。法师用本民族语念诵的经书,大都是译过来的“佛”、“道”经卷。若是做“大斋”(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的,还要举行上刀山、过火炼之类的仪式。“做斋”期间,子女们都要披麻带孝,席地坐卧,日夜守灵,不得随便离开,吃饭不能用筷,不能吃荤腥食物。

4.殡葬。殡葬的时间和地点均由法师择定。时间一般选在潮落的时候。出殡时,在法师的导引下,一路上,由一人撤纸钱开路先行,意为向野鬼买路通行。墓穴事先已挖好,灵柩抬到墓地后,法师挥动法刀,进行法事毕后就掩埋。

葬后三天,孝主备三牲和香烛纸钱前往祭坟,给新坟培土,俗称“复坟”。这种“复坟”之俗,在古骆越后裔的诸民族中几乎都还在流行。这原来是远古时代祖先崇拜的产物,它要使坟墓显得庄严肃穆,以表示对祖先的尊崇。但和其他民族有所不同的是,京族复坟时所建的茔墓卑下低矮。

5、独具特色的藏族婚俗文化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每个人一生也就这一次,而每个地方的风俗不同,结婚的习俗也各不相同,虽然历史在变迁,但是一些传承却不会更改。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藏族文化吧!

婚俗文化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民族的婚俗文化都与该民族的社会形态、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婚姻制度息息相关,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藏族婚俗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在新时期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的大潮中,传统的婚俗文化正发生着改变,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混融、多姿多彩的风貌。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景颇族舞蹈视频  民族特色建筑  民族特色服饰  民族特色节日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