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座 > 星座分析

车鼓戏与地方歌谣调的结合:歌仔戏起源

来源: 更新时间:2023-04-18 00:09:40
The Beginning

文章目录:

1、车鼓戏与地方歌谣调的结合:歌仔戏起源

2、歌仔戏的戏曲服装,歌仔戏演员装扮

3、歌仔戏的传承价值,歌仔戏的未来展望

4、歌仔戏文化:歌仔戏的表演角色

5、闽南地方戏剧剧中,歌仔戏的由来

6、猜你喜欢:

1、车鼓戏与地方歌谣调的结合:歌仔戏起源

歌仔戏是唯一发源于台湾本土的地方传统戏曲之一,相传歌仔戏是由福建漳州地区的“歌仔”(锦歌),结合车鼓小戏之身段与地方歌谣小调发展而成。那么,歌仔戏的起源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歌仔戏文化中看看啊吧。

歌仔戏是唯一发源于台湾本土的地方传统戏曲之一,根据《台湾省通志》及《宜兰县志》的记载,皆谓歌仔戏起于宜兰员山结头份。

《台湾省通志·学艺志·艺术篇》:“民国初年,有员山结头份人歌仔助者,不详其姓,以善歌得名。暇时常以山歌,佐以大壳弦,自拉自唱,以自遣兴。所唱歌词,每节四句,每句七字,句脚押韵,而不相联,虽与普通山歌无异,但是引吭高歌,别有韵味,是即为七字调也。后,歌仔助将山歌改编为有剧情之歌词,传授门下,试为演出,博得佳评,遂有人出而组织剧团,名之曰:‘歌仔戏’”。

此外,《宜兰县志-人民志-礼俗篇》谓:“歌仔戏原系宜兰地方一种民谣曲调,距今六十年前,有员山结头份人名阿助者,传者忘其姓氏,阿助幼好乐曲,每日农作之余,辄提大壳弦,自弹自唱,深得邻人赞赏。好事者劝其把民谣演变为戏剧,初仅一、二人穿便服分扮男女,演唱时以大壳弦、月琴、箫、笛等伴奏,并有对白,当时号称‘歌仔戏’。”

不过,歌仔助的说法只是文献史料的记载,其实一种戏曲的酝酿与形成应该是集体创作、累积的成果。根据调查,在歌仔助之前,可能还有猫仔源和陈高犁等人;而与歌仔助同时代之艺人,至少还有林庄泰、陈阿如、杨顺枝、简四匀与鲈鳗帅等人。歌仔助只是当时本地歌仔著名艺人而已。

歌仔戏起源迄今约有百余年历史,相传歌仔戏是由福建漳州地区的“歌仔”(锦歌),结合车鼓小戏之身段与地方歌谣小调发展而成。“歌仔”原为说唱艺术,自明代以降即流传于漳州地区,锦歌为每首四句的民间小调(以七言或五言为一句),原先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谣,后来才发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调。“车鼓”则属歌舞小戏,盛行于福建民间,随着移民的播迁,歌仔音乐与车鼓小戏乃传入台湾。

当时泉州移民聚集地区如艋舺、鹿港及台南等地,流行以泉州土腔演唱的“南管”,而兰阳平原约有百分之九十三为漳州移民,因此漳州流传的“歌仔”与“车鼓”,便在宜兰融合为“本地歌仔”。本地歌仔最初可能只是坐场清唱形式,而后加上脚色扮演和车鼓的动作,形成稍具戏曲雏形的歌舞小戏。

本地歌仔的演出是在庙埕空地或沿街游行表演,故称为“落地扫”;当时所有演员均为业余男性演员,不着戏服,且无装扮;演出前先由一演员出场沿表演区四周走台步,并提纲契领演唱剧情作为开场。当时演出之剧目仅有《山伯英台》、《什细记》、《吕蒙正》及《陈三五娘》四出。“本地歌仔”为歌仔戏最原始的演出型态,后来又吸收、融合其它剧种的菁华,并且穿着戏服粉墨登场,形成所谓“歌仔戏”。

2、歌仔戏的戏曲服装,歌仔戏演员装扮

歌仔戏是歌剧型式的剧种,与其它戏曲剧种有一定的差别。那么,在这样的区别下,歌仔戏的戏曲服装会有什么不同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到歌仔戏文化中一下去看看关于歌仔戏的戏曲服装和演员装扮吧。

戏曲服装:

歌仔戏戏服与其它剧种并无太大差异,戏服主要在区分脚色身分与性别,无须因剧中朝代之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周朝之戏码与清代之戏码,演员穿着的戏服可以相同。

落地扫时代演员之装扮极为简单,小生与三花都穿类似于中山装的衣服,头戴鸭舌帽,脚穿日式球鞋;小旦身着凤仙装,而以京戏的大头片作头饰。

落地扫之后,歌仔戏演出已有戏服,通常由演员自行缝制。歌仔戏服装受到京戏与大陆都马班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各剧种之菁华,并受时代及周遭环境之影响,因此二、三十年前,歌仔戏戏服开始大量使用亮片,以增加舞台戏曲效果。晚近部分大型歌仔戏剧团之戏服更加多元、丰富。

演员装扮:

歌仔戏装扮颇为费时,演员于演出前先依剧中脚色化妆抹粉,通常极为浓艳,其用意在于突显五官,夸大色彩以使远距离之观众得以看清楚演员的扮相、表情。

以造型而言,旦脚及青衣贴头片,受到京戏的影响;但歌仔戏与现实生活较为接近,逐渐改成不贴头片,不梳大头,而将头发梳成发髻,小生则绑水纱,尔后演变成戴头套,犹如古装之造型。

早期歌仔戏在野台演出,基本上戏服色系比较原始,充满野趣。而电视歌仔戏早期的神仙剧,由于是科幻剧,计算机动化很多,可以用大量舞台秀的服装,如蓬裙、大圆裙、水转、宝石、金葱布等,“叶青歌仔戏团”即为一例。而中期电视歌仔戏逐渐走半传统方式,因此戏服曾使用亮片及绣花,如“杨丽花歌仔戏团”即是如此。

3、歌仔戏的传承价值,歌仔戏的未来展望

戏剧是我国文化中重要的一支,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关于每一种戏曲的传承发展,都有不同的弘扬方式,那么,歌仔戏的传承和展望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到歌仔戏文化中一下去看看吧。

歌仔戏的传承价值:

歌仔戏自诞生后,两岸戏班及艺人演出交流不断,作为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宝贵艺术形式,歌仔戏已经成为维系两岸人民精神文化的一条重要纽带。保护和发展歌仔戏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戏曲文化,推动祖国的和平统一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受现代文

4、歌仔戏文化:歌仔戏的表演角色

在每一个戏曲剧种中,表演角色行当都各有不同。在“生旦净末丑”这五大经典角色中,每种戏曲都涉及二三,而有些则是全部包括,甚至更多。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歌仔戏文化中去了解关于歌仔戏的表演角色吧。

歌仔戏原本属于三小戏,即以小生、小旦及小丑三种脚色为主的戏曲,后来又从北管戏引入大花脸,形成生、旦、净及丑四种脚色。

歌仔戏之生脚为戏曲中的男性脚色,从性质上可分为文生与武生,而依剧中脚色年龄则可分为小生与老生两种;旦脚依年龄有小旦与老旦,依性质则可分为正旦和花旦,其中正旦即京戏中的青衣,由于早期歌仔戏常演悲剧,因此正旦又称为“苦旦”,这也是歌仔戏特有的脚色。

小生、小旦的表演非常注重眼神,因此戏曲谚语有“小生小旦目尾牵电线”之说。

丑脚为戏曲中的甘草人物,在歌仔戏分为三花和老婆,男丑称为“三花”,女丑称为“老婆”,例如王婆、媒婆或剧中“三八型”的女性角色,老婆与京戏中的彩旦一样,通常由男性反串,以增加戏曲之趣味性。

丑脚的主要任务为调笑,因此在舞台上丑脚得以突破时空背景之限制,任意说话制造笑料。此外,由于演员演出丑脚,严重“牺牲色相”,因此俗谚说:“上台小,落台大。”表示丑脚上台时任人打骂,下台时为弥补他在舞台上所受的委屈,因此大家都要对他多加忍让、礼遇。

演员装扮:

歌仔戏装扮颇为费时,演员于演出前先依剧中脚色化妆抹粉,通常极为浓艳,其用意在于突显五官,夸大色彩以使远距离之观众得以看清楚演员的扮相、表情。

以造型而言,旦脚及青衣贴头片,受到京戏的影响;但歌仔戏与现实生活较为接近,逐渐改成不贴头片,不梳大头,而将头发梳成发髻,小生则绑水纱,尔后演变成戴头套,犹如古装之造型。

早期歌仔戏在野台演出,基本上戏服色系比较原始,充满野趣。而电视歌仔戏早期的神仙剧,由于是科幻剧,计算机动化很多,可以用大量舞台秀的服装,如蓬裙、大圆裙、水转、宝石、金葱布等,“叶青歌仔戏团”即为一例。而中期电视歌仔戏逐渐走半传统方式,因此戏服曾使用亮片及绣花,如“杨丽花歌仔戏团”即是如此。

5、闽南地方戏剧剧中,歌仔戏的由来

歌仔戏是闽南传统中,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戏曲,特别是在闽南地区的各个城市,都会有不一样的版本的歌仔戏,但是最传统的还是属台湾本土。不管是从妆容,唱词和布景上来看,都非常自然,深受人们喜爱。

可能感兴趣》》台湾土生土长的剧中“歌仔戏”

歌仔戏是唯一发源于台湾本土的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根据《台湾省通志》及《宜兰县志》的记载,皆谓歌仔戏起于宜兰员山结头份。

《台湾省通志·学艺志·艺术篇》:“民国初年,有员山结头份人歌仔助者,不详其姓,以善歌得名。暇时常以山歌,佐以大壳弦,自拉

6、猜你喜欢:

THE END

TAG: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