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街古巷,亭台楼阁,位于太原市阳曲县的青龙古镇,古代为南北往来通衢也。作为历史上北方的闻名重镇,华北第一军事重镇,千百年来,一直被不同朝代的人、事所重用,并演绎出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古镇里,亭台楼阁风格各异,木雕、砖雕、石雕设计奇巧、工艺精湛。穿行于青龙古镇,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一边聆听古镇里的故事,一边感受历史气息。
青龙古镇是太原市阳曲县的南大门,在历史上坐落于太原通往内蒙的交通要道上。最早时,名叫“青蒿嘴”。只因村中一座高崖上,长满了茂密的青蒿。这种青蒿四季常青,可以制作中药材,能很好地医治各种疾病,所以当地老百姓就将古镇命名为“青蒿嘴”。
春秋时期,青龙古镇已见雏形,那时还是不起眼的小村落。明清时期才初具规模,清朝康乾时期达到鼎盛。
最初这里仅是民宅,明朝时期,在青蒿嘴北面有一王家庄,庄里的王氏先人以经商为生,随管家船队多次下海做生意,学得了一身真本事,至使王家的商号店铺在当时已有一定规模,可谓是日进斗金。
封建社会,有句话叫“管道通,百业兴”。王氏先人就是因为看上了地处于交通要道的青蒿嘴,把那里视为风水宝地。自打王氏先人搬迁至此,生意越做越火红,街道两旁全是商铺,集市上更是车水马龙。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村中王氏族人王绳中因家大业大,一次性向皇帝捐赠了一百万两白银。皇帝龙颜大悦,赐匾御笔亲书“百万绳中”,同时还赐予一面绣着“青龙”图案的大旗,示意满汉一家亲。从此就将“青蒿嘴”更名为了“青龙镇”。
经过王氏家族近三百年经营,青龙镇建筑规模越来越大,也聚集了四面八方的商户,青龙镇一时声名远播。资料显示,整个村落面积达235万平方米,多达2000多间的亭台楼阁分列在约5华里的青龙古商道左右,青龙古镇整体建筑群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古镇南北长5华里。
青龙镇两侧店铺林立,都是明清建筑。老爷庙、泰山庙、奶奶庙、河神庙、文昌祠、龙王庙、大王庙、茶皇庙等寺庙雄踞古镇四周高坡和沟口路旁,殿宇雄伟,或如展翅雄鹰、或如异怪猛兽年复一年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保护着古镇的吉祥、平安。
在康乾盛世的100多年时间里,王氏家族进入鼎盛时期,不但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家中字号商铺分布全国,还有多人在朝中为官。其家族所营建府邸在当时叫人颇为艳羡。
顺着长街往进走,可见民国时期山西省电报局局长故居“言庆堂”,还有阎锡山手下的军长王嗣昌的“养和堂”。
还未踏入养和堂,门口的上马石、下马杆,就在告诉后人,这是一户非常有地位的人家。据说,他人经过此宅,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此表示对王氏族人的认可和尊敬。
既然来到了养和堂,就不得不提慈禧夜宿青龙古镇的事情。慈禧太后西逃时,路过青龙古镇,就在此夜宿,受到了王家的盛情款待。”虽然当时的伙食比不上宫里的御膳房,但当地特有的小米粥和地道的老咸菜,让老佛爷赞不绝口。
养和堂对面,是工农兵礼堂,文化大革命期间老百姓曾在此学习。走进一瞧,礼堂内依旧保留着上世纪60年代的风格。
青龙古镇坐落在交通要道上,南北贯通,从过去的地势上来讲,中间高,两边是数十丈的深沟,易守难攻,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看似普通的长街,地下却是四通八达、贯穿南北的地道网络,青龙古镇明代地道全长980米,最初用于藏兵,后逐渐发展成为房连房、街连街、村连村的地道网,形成了内外联防、攻守兼备的军事设施。青龙镇由此而成为一座平凡而不普通的军事重镇。
城墙上零星散落着梅花碉堡,是日军侵华时留下的,这些特点奠定了青龙镇作为华北军事重镇的一个基础。
青龙古镇有汉代烽火台、明代古堡、李自成的屯兵寨,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碉堡工事等,如今,我们所走的长街仅是五华里长街中修复重建后的一华里。这里的一切都在向我们诠释着青龙镇千百年来在历史长河的重要性。
虽然修复后的青龙古镇无法达到当年的盛况,但是抚摸着残缺砖瓦的缝隙也能感受到厚重的晋商历史气息。
现在,游客一般从青龙岗堡进入,拾级而下可以透过真武阁的门洞看到沧桑的古镇。抚摸这一砖一瓦,突然觉得恍惚回到了青龙古镇最繁华的时代。
青龙古镇代表了山西古往今来风土人情的村落文化,它的历史遗韵、黄土情节、民俗风貌、晋商大院等都附着在这残垣断壁之间,仿佛在想游客述说着往日的辉煌。
欢迎留言互动,我在这里等着您的到来!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