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床!起床!快去洗脸,快去刷牙……快点啊,快点啊,不然就来不及了!”这是一段名为《妈妈之歌》的歌词,整首歌只听到大人们急切的催促声。
曾经,父母叮咛孩子的口头禅是:“当心点,小心摔跤”,“慢慢吃,当心噎着”。上小学之后,孩子们听到最多的是“快点做作业”、“走快点”、“赶紧去睡觉”。
大人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孩子做事一慢,父母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事节奏被他们打乱了,于是强势要求孩子与自己节奏同步:快速、高效、忙碌、省事。
起床了没?没——快
衣服穿好了吗?没——快
书包整理好了没?没。——快!
赶紧的,我数数了,5、4、3、......
这样的催促法偶尔管用,经常用必然会适得其反。因为任何人都讨厌被催促,当孩子听到催促声时,他们会以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反抗、愤怒、烦躁、耐性差。而不是他自己真正意识到要提高办事效率了。
对于父母的催促,孩子又是怎样的感受?
每次妈妈催我,一紧张该干什么都不知道,时间都浪费在想东西上面了。
每次一催,我的火气就往上蹿一分,到最后往往是跟父母对吼的结局。
如果爸爸知道我在睡懒觉,到了9点就来踹门,很恐怖,但我都装没听见。
久而久之,他们会对父母长时间的唠叨、催促形成免疫和依赖。妈妈催的越急才是紧急的,妈妈不催的嘴上答应,赖着不动。
一位美国的心理咨询师说:“我们生活中泛滥着一种焦虑,叫什么都来不及了,人们感觉每一件事情都有紧迫的截止日期。”当这种焦虑传递给孩子,使他们焦虑而紧张时,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持续做任何事。
所以说,没有磨蹭的小孩,只有心急的家长。很多孩子的磨蹭是父母催出来的,父母帮得越多,孩子越拖沓。
作为家长,当务之急是尝试和孩子一起学会耐下性子来调整心态,寻求有效的切入点和表达方式。适当放慢节奏去生活,正确的引导对孩子成长至关重要。
催促前,父母要先自省
每个孩子都怕父母生气的模样,孩子拖延是因为他不懂得如何拒绝父母的指令。也会有种侥幸心理:如果我做不好父母就不会让自己做了。
这个时候,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太急躁了?给孩子的期望值是不是超出了他们的实际能力?是不是受到“别人家孩子”的影响了?适当反省,做一个淡定的父母。
任何事,给予选择的权力
拖延的行为本身就是孩子在用行动告诉你他的心声:他不乐意做这件事。遇到这种情况的话,责骂绝对不管用。相反,信任和沟通,能帮你真正解决拖延的问题。
当你下一次要求孩子帮你做事的时候,尽量多说2-3件事,其中有一件事必须是他们感兴趣的。过程中不打扰,当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就给予鼓励。
交流时,擅用口头约定
没有时间观念,是引起孩子拖沓的主要因素。若是你经常对孩子说:“玩10分钟后去睡觉”“给你5分钟准备”等句子,他们真的很难理解到底是多长一段时间。如果你将“命令式”改成“约定式”语言会更好。
“你准备再看几分钟?”“我要再看25分钟行吗?”
“那就这样约定吧,到时间了就关电视。
”对于慢条斯理的孩子,可放闹钟计时。
一位教育名家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精明的商家发明出来的一句广告语。但是,如果家长被广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
况且,孩子有权以自己的思想主宰成长,拥有自己的行事处事风格。所以,请允许孩子慢慢成长,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