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管不住,亲子关系紧张......为此父母们总是会感到焦虑,孩子也常常觉得烦躁或委屈。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有这么一个故事:妈妈带女儿逛街,回来后妈妈让孩子把今天所见都画下来。妈妈看完孩子的画后十分震惊,因为画的不是美丽的风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是一根根柱子。
妈妈思前想后终于明白了,孩子跟大人相比高度差距太大了,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可不就是只能看到一条条腿吗?怪不得孩子一直闷闷不乐。
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阻碍、关系紧张,问题基本上都出在这里:家长不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例如:孩子觉得把玩具分享给别人自己很难过,害怕玩具回不来了,家长也不明白孩子的想法就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判断:这有什么不愿意的,对孩子大加指责甚至“横刀夺爱”。
我们不是不爱我们的孩子,而是爱的方式不对。
先抛开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不谈,单从高矮、力气大小、身体素质来看,孩子和大人的差距已经十分巨大了。
我们总是谈到尊重孩子,怎么才算做到尊重呢?首要的一点就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去感受和理解孩子的想法。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就不容易和孩子造成矛盾与隔阂。
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放弃大人世界的规则和成见,进入孩子世界
“孩子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鲁迅如是说。
每个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情绪,必定有其深层的原因和动机。
比如孩子哭闹、反抗,父母只想着尽快控制住孩子,强迫孩子停止这样的行为,是困难的,而且治标不治本。
最科学有效的方法应该是找出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了解孩子的心理想法,才能“对症下药”!
每一位父母都需要了解的是,大人世界和孩子世界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拿大人世界的规则和要求硬生生地施加在孩子身上,肯定是不适用的,常常造成矛盾和摩擦。
所以需要父母走进孩子的世界,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多多倾听孩子的各种想法、了解他的行为习惯。
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明白孩子的切身需求,更好地解决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立场
横看成岭侧成峰,站在不同的位置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处在不同的立场会产生不同的观念。
俗语“站着说话不腰疼”说的就是不换位思考。
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家长不要觉得有一种作为父母、作为成人的优越感和权威感,应当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也有自己的爱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沟通。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当孩子确实有错误需要纠正时,充满慈爱的父母通常会采取很坦诚的办法,询问原因,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关爱和理解,同时体会孩子的感受。最后,才利用恰当的时机,乘孩子自然地想倾听时才给他们讲道理。”
对待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家长应学会换位思考、适时地站在孩子的立场去分析问题,观念变了,看孩子的眼光也就变了,也就能够看到孩子们背后更多的东西。
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同情和理解,增加了对父母的信任和亲切感,沟通起来就会更容易。
有时候你会发现,换个位置思考,突然就能理解了孩子为什么会难过、为什么会吵闹、为什么会闷闷不乐,很多问题都会豁然开朗,也就不难解决了。
与孩子坦诚相待,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经常有父母发现孩子有什么事也不说,无缘无故情绪不好,跟孩子根本沟通不来。其实问题可能出在父母身上,比如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里来,工作不顺心了,回家对着孩子缺少耐心,不觉中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也会觉得很委屈。
真正和谐的亲子关系,就是能坦诚相待,父母也可以向孩子敞开自己的心扉,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
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和重视,也会更加关注父母的情绪和感受,变得更懂事,懂得体谅父母。
与此同时,孩子也会被父母的行为所影响,渐渐学会主动表露自己的心声,向父母敞开心扉,真诚交流。从而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
有一句话说得好:孩子不可爱的行为,其实是在呼唤爱。很多时候孩子的任性和不乖并不是在胡闹,而是因为家长没有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没有足够的耐心去懂她。
在大人的世界中,父母尚且可以做到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可以更好地处理问题。
那么在面对孩子时,也请父母们多点耐心、多点包容,停下匆忙的脚步,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或许就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而孩子和父母,或许都会少点矛盾、多点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