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妈妈带着10个月大的妞妞去朋友家玩,妞妞妈抱起朋友的孩子逗了起来。很快,妞妞开始焦虑、哭闹,她尝试爬到妈妈身旁,抓住妈妈的衣服引起注意。
原来这么小的宝宝也会“吃醋”。是的,自然界中“同胞竞争”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这让其可获得更多资源以更好地存活。这种自然界留下的本能,也留在了人类的血液里。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日常生活中,宝宝和家中的亲人、兄弟姐妹,甚至宠物之间,或多或少会存在嫉妒和竞争心理。因为宝宝已经习惯了父母所有的关注都集中在TA身上,所以一旦有人剥夺了这份本属于TA的注意力,孩子通常会显得焦虑和紧张。尤其二胎开放,有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之后,为了争夺父母的爱和成长资源,宝宝之间也就必然会有比较和竞争,产生嫉妒心理是非常常见的。
正确引导下的嫉妒心理,对宝宝也有积极意义
嫉妒常见于9-15个月的宝宝,也有实验发现婴幼儿3个月的时候就会产生嫉妒心理,会一直持续到3岁左右。
一般来说,嫉妒是一种正常的自然情绪反应,但也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嫉妒心理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嫉妒意味着孩子内心已经形成了与照料者的依恋关系,表明婴儿已经能够区分熟悉的照料者(家人)和陌生人,因此会渴望得到依恋对象的关注和爱,也开始有了“我”感,也就是学会区分“什么是我”,“什么是我以外的其他人”,也就开始知道,来自依恋对象的哪些关注是给自己的,哪些是给了别人。这都是婴儿心理发展上的进步。
在出生的头几个月,婴儿并不知道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还以为是在子宫里和母亲一体的状态,婴儿的视觉等感官发育程度也还不足以让TA识别不同的人。婴儿6-10个月时,依恋关系一旦形成,婴儿会出现分离焦虑、陌生人焦虑、嫉妒心理等,这都是婴儿心理发展中的正常现象。而如果一个一岁的婴儿对于父母的离开,陌生人的出现没有任何特别的反应,反而应该引起注意。
造成宝宝嫉妒心理的原因:
家庭环境:家庭中父母对婴儿态度不一致,或情绪起伏不定、情感淡漠,对婴儿阴晴不定或没有反应,都会对婴儿的心理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母亲抑郁、或过度照顾也对婴儿情绪影响非常大。父母的面部表情对婴儿的心理发展尤其重要,照料者需要给予更多关心和照顾,也要避免过度照顾强化婴儿的哭闹任性等不良反应。
婴儿气质:困难型婴儿更容易出现强烈的嫉妒心理,而容易型婴儿的嫉妒心理强度相对要弱一些。
社会环境:生活贫困、婚姻不幸,母亲产后过早离开婴儿导致父母对婴儿很难做出积极的反应,或忽视婴儿等,孩子会表现的容易不安,对父母过度依恋和敏感,造成嫉妒心理。
嫉妒与依恋的关系
对于婴儿来说,父母应保持敏感和稳定,给予宝宝尽可能多的爱和关注。一岁以内的宝宝,家长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培养(与宝宝)安全的依恋关系,这是抚养者(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
依恋可分为“安全依恋”和“不安全依恋”两种。获得安全依恋的宝宝,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他人是可以信赖,并且是能照顾自己的;相反,不能获得安全依恋的宝宝,由于没有得到积极的关注,被忽视,而认为自己并不可爱,他人也不可信任、不可靠。这类宝宝即使与人建立了亲密关系,也会对亲密关系显得很警觉,患得患失,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或者过分“粘人”。
家长可以这样关注宝宝
照料者(父母)要保持敏感性和可获得性,且稳定的情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父母既要对宝宝的生理、心理需求保持敏感,又要对孩子的表现作出及时回应。
在孩子需要父母关注和陪伴的时候,及时给予回应,并高质量的陪伴,父母稳定的情绪会使宝宝感觉自己获得了安全感。
因此,如果父母们抱起别人家的宝宝而自己的孩子表现出紧张、哭闹时,最好先放下其他宝宝重新抱起你的孩子,等你的宝宝注意力开始分散到其他事物上时,再去抱别的宝宝吧。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孩子还没有分辨真话和假话的能力,所以不管父母们是否在开玩笑,永远不要对宝宝说“爸爸妈妈不要你了”或者“我喜欢这个宝宝,不喜欢你了。”这样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