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非童书》这本台湾亲子阅读界的扛鼎之作终于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再版了。这是一个偶然,也是一个必然。说它是偶然,因为任何一本书的再版实在是需要某一个编辑哪一天在哪个角落里发现了它并认可它;说它是必然,因为就目前我国亲子阅读的现状来看,请它再次出山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五年前,《童书非童书》连同它的姊妹篇《童书是童书》曾经在国内出版过,当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这在佷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我国的童书阅读市场还不够成熟。据当当网的数据显示,2009年当当童书的年销售额是3.5亿元,而201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27.5亿元!短短六年间翻了六倍。其间,国内的出版商从海外引进了大量的优秀童书,童书展示在这几年中每次都成为各大书展的重头戏。《童书非童书》的再版也有望获得亲子阅读爱好者的更多关注与好评。
现在,国内市场的童书资源已经相对丰富了,亲子阅读也已经引起了父母的极大关注。在很多家庭中,亲子共读更是已经成为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于借助童书来养成孩子各方面的品质,完善孩子童年期人格的建构。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困境时,他们就会去找相对应的童书来解决问题,比如“做个诚实的好孩子”“我会自己穿衣服了”“不跟陌生人说话”等,这些童书也总能够立见成效,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产生了。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跟孩子一起看书有什么难的,我认识字给他讲就好了。其实问题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在有的家庭,孩子已经两岁多了,家长却没有给孩子提供除“识图卡片”之外的图书,因为家长会觉得孩子还看不懂书;有的家长一买书就总是买那些商家投其所好出版的,而对孩子的成长并没有多大益处的童书;还有的家长在与孩子一起读书的过程中,因为对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不了解而出现很多错误的做法,这些做法会慢慢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而家长却还在埋怨自己有一个不爱读书的孩子。
我国的人均年阅读量只有4.7本左右,远远落后于欧美和日韩地区(人均年阅读量在40至60本不等),换句话说,我们的很多家长自己本身并不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较好的阅读习惯。在这种阅读环境下,如果要让这些家庭的孩子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并从中受益,我认为,家长得必须了解以下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孩子的认知需求和阅读规律,第二,童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第三,童书市场的现状。有了这三方面的知识,家长才不至于在让孩子爱上阅读这件事上起负面的作用。
《童书非童书》这本亲子阅读界的“十万个为什么”几乎涉及了亲子阅读中方方面面的问题。从认识性的“为什么”到方法性的“怎么做”;从孩子的情商发育到智力发展,再到人格的建立;从“作家、画家、出版家”再到“家里家外”关于孩子阅读的点点滴滴。我想,作者一定是做了很多很多的调查,才会连“如何面对爱讲鬼故事给孩子听的长辈”这样的问题都能收录进来。本书的作者虽然都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难能可贵的是她们同样有着长期的儿童教育从业经历。这样的结合使这本书虽然以坚实的儿童教育与心理发展理论为依据,但是这些理论只藏在背后,并没有露面以提高阅读的难度。书本呈现出来的只是家长们在亲子阅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一篇文章解决一个问题。读完之后,父母就会对亲子阅读这件事情了然于心,掌控起来游刃有余了。
20年前,这三位作者的偶然相约给了我们海峡两岸的父母这么美丽的一个结果,让我们这一代、我们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后代都可以从中受益。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认识到,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也许阅读是一切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