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孩子为你“洗”手机,这是检测爱的最佳方式!

来源: 更新时间:2024-05-31 00:00:29
The Beginning

孩子为你“洗”手机,这是检测爱的最佳方式!

今天一早,好友萌萌跟我说要去买一个新手机,昨晚她的手机洗澡了。

“是掉进洗衣机里了吗?”我问。

于是她给我讲了昨晚的经历:

“昨晚女儿很开心的跑过来跟我说:妈妈上班很辛苦,我帮你干活!”

说这话的时候,女儿的左手举着正在滴水的手机,右手拿着焕然一新的手机后壳和电池……

“妈妈,我洗的可仔细了!里面也都拆开用牙刷刷干净了!”……

“然后呢?”看萌萌半天不再说话,我问道。

“没有然后了啊!”

“你没有当场发飙?!”

“为什么?她才四岁,还什么都不懂就知道要帮忙做家务。”

24℃的三月,友人萌萌的话让我如沐春风。

不仅仅是为她可爱的女儿,还有接纳力爆表的萌萌。

我无心去研究这究竟只是一个笑话还是真实的,只被这位妈妈所感动了,因为她用无声的行为真正诠释了“无条件的接纳”和“无条件的爱”。

我们一直都在倡导着为人父母者要对孩子做到无条件的接纳,要给孩子提供无条件的爱。可是我们又总是会发现,貌似生活中孩子的一些言行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我们的极限,考验着我们的“无条件”的底线。

从孩子的生命启蒙那一刻,绝大多数的爸妈都会欣喜与期待,这时候的爱是无条件的;待孩子呱呱坠地时,大部分的家长对于这个完全需要依赖成人生存的婴儿同样也给予着无条件的爱;可是待到这个小婴儿逐渐长大,不再“听话”,开始有了自己的认知,想要独立,他们似乎变得不再是“可控”的了,此时父母的爱也跟着变化了,变成“有条件”的了,最常见的“条件”就是“听话”,尽管这种条件看起来是那么的无形。

或许你会强调:“我给孩子的爱依然是无条件的”,那么我们设想一下,假如上面故事中是你的孩子把你的手机给“洗”了呢?你的反应会是什么?

我们从不否定父母对孩子的爱(少数个例除外),不过对于我们所给出的爱,在孩子那里产生的感受是什么?孩子感觉到的是“真爱”吗?分享几点NLP中常常提到的父母变质了的爱,让我们一起做个自检看看。

第一种变质的爱——有条件的爱,经典代表话语:“你再……样,我就不喜欢你了。”

绝大多数父母表面上渴望孩子成长成熟,但其实内心深处却是害怕孩子有一天会不再温顺听话,尽管孩子与父母对抗或是叫板的那一天或迟或早总会到来。于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或许会说“你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随着孩子长大,话语变得更为具体、更为精准:“你这次要是考不好,我会惩罚你的” …

这时候爱绝对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孩子必须听父母的,按父母的要求去做,照父母的规划去成长。从NLP角度上来说,这是父母无意识地在利用孩子实现权力欲、控制欲、自我中心,从孩子身上寻求价值感,他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仅仅是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一个最无辜的牺牲品。

第二种变质的爱是自以为是、包办一切、毫无原则的爱,经典代表话语:“哎呀,你什么都不懂,还是让我来吧。”

很耳熟对不对?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想尝试去做一些从未试过的事情时,身为照顾者的父母是不是常常习惯性地去替代了?因为“这个很危险,让妈妈来吧”、“那个不好弄,我来给你弄好”、“你要什么,这儿么?好,我给你,等着啊”…

其实,对孩子而言,形成完整的自尊、自信和自立的心理能力是自我成长中最重要的。可是,多数父母对孩子是放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用尽一切力量全方位地保护着孩子。学步时摔倒了、磕着了,恨不得自己代替孩子痛;被小朋友欺负了,立刻冲去找对方父母理论;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实际上父母这种过度的保护、毫无原则的爱,无意中在挫败孩子的自尊、打击孩子的自信、否定孩子的自立,甚至可以说这种是在以爱的名义毁掉一个人。

第三种变质的爱是要求回报的交易式的爱,经典代表话语:“为了你,我辞掉工作来照顾你,你怎么这么不争气!”

这种爱在当下社会同样不少见,尤其对于全职在家的妈妈。虽然选择全职的确是出于对家庭和孩子的付出,可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有何理由转嫁到孩子的身上?我们在感慨着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为了给孩子找一所好学校,求爷爷告奶奶,脸面丢尽,斯文扫地;为了能让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牺牲了无数个休息日,放弃了无数个娱乐时间,陪着孩子学习英语学习数学;为了能上一个好学校,花费了大量的银子。容易吗?可孩子拿这样的成绩回来报答,气死了!

请反思一下,我们的付出是自愿的么?孩子就必须以成绩来作为回报么?其实这时候对孩子的要求不就如同一种希望高效率的回报,相当于一种交易了么?这哪是真正的无条件的爱!

第四种变质的爱是自我梦想实现转移型的爱,经典代表话语:“让你学……都是为你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也都会在人生成长之路上留下一些遗憾,留下一些未能实现的愿望。于是有些父母不自觉地在潜意识里把自己成长中的未竟愿望和期望投射给孩子。结果孩子在这种殷切甚至急迫的期望和高标准严要求之下,产生了他们无力承担的心理负荷,连原本自身的发展动力也被消耗殆尽。…………

还有很多很多变质的爱,或许我们可以在自检的时候慢慢地发觉。如果真的发现了,请试着停下,收回这些有条件的爱。让我们真正地看清本质,分清我们与孩子的界限。或许这样,我们才能如同文前那位妈妈一样,理性地看待孩子帮忙“做家务”——“洗”手机,能够平静地告诉友人“我要买新手机了”。这样才是真正给到孩子了无条件的接纳与爱。

THE END

TAG:孩子  父母  自己的  这是  毫无原则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