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妈妈能亲亲我吗?可以陪我慢慢长大吗?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6-12 15:00:45
The Beginning

孩子在童年的时候,非常渴望和父母呆在一起,这样它们才有足够的安全感。很多孩子内心都渴望父母可以陪自己慢慢长大。

聚会聊天,朋友谈到了儿子小可好多的趣事:

小可听到妈妈讲了很有道理的话,抓紧拿本子记录下来,说要留着讲给他的儿子听。

小可到了五岁还没有问过妈妈自己从哪里来,妈妈很是奇怪,终于忍不住问小可,你知道自己怎么来的吗?

小可一愣,随即答道:我知道。

小可会编故事,自己还写了一本故事集,经常讲给妈妈听,两人笑点不一致,小可笑得前仰后合,看到妈妈显得很淡定,不禁问妈妈:不好笑吗?

妈妈皮笑肉不笑哈哈了几声:好笑。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筱筱感到很高兴,不过也有些舍不得,舍不得孩子长那么快,儿子已经很少向她索要抱抱了。

朋友担心孩子再长大些,抱抱自己的儿子会成为越来越奢侈的事情。

一次,朋友怔怔看着小可,他的个头快到妈妈的肩膀了,现在的他在认真写作业,时不时努努嘴、皱皱眉,很快又露出满意的笑容,这可爱的样子当妈的真是百看不厌。

小可忽然抬头和朋友对视了,纳闷地问妈妈怎么了,筱筱说:“妈妈还可以抱抱你吗?”

小可扑倒了筱筱怀里,朋友深深抱着儿子,瞬间热泪盈眶。 开始还抱怨带娃累的几位妈妈听到筱筱的话,变得沉默了,眼睛也湿润了。

孩子小的时候,是那么需要妈妈的拥抱和陪伴,甚至哭着闹着引起妈妈的注意。

一岁多自己走路走得很稳当,出门还是让妈妈抱着,妈妈总是嫌累,想让孩子下来走路。

等孩子两岁半以后,很少会需要妈妈抱着走路了,他们在路上奔跑着、嬉戏着,欢声笑语。

再大些,孩子体重又增了很多,妈妈想抱起孩子,都很吃力了。孩子再大些,妈妈只能偶尔拥抱一下孩子,孩子未必会接受。

孩子从上幼儿园起,就和妈妈的距离一点点加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回家的时间越来越少,直到一年见一次,或者几年才见一次。

在孩子经常嚷着让妈妈抱抱时,妈妈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太黏人,有时嫌他烦。

在孩子习惯性牵起妈妈的手让陪他玩时,妈妈却忙着手头的事情,将自己的手慢慢滑脱,挣开孩子的小手。

在孩子和妈妈叽里咕噜说一堆时,妈妈会觉得孩子有些烦,左耳进右耳出地听着,有时干脆打断。

当孩子很少要抱抱,很少牵妈妈的手陪他玩,当孩子和妈妈的对话越来越少,妈妈会不会很怀念孩子小时候黏人的样子?是否后悔当时没有好好陪伴孩子玩?

孩子最需要妈妈的陪伴是有期限的,如果妈妈不懂得珍惜,他长大了,你想和他再次亲近,可他的心已躲远。

丽丽很小的时候,妈妈大多时间忙着在外赚钱,把她交给爷爷奶奶照看。

她感觉自己好像是被抛弃的孩子,妈妈每次回来看她,都会给她带很多的零食和玩具,可她并不怎么喜欢。

她想和妈妈玩,但妈妈很快就要去赚钱了,这种分离让她非常痛苦,一直储存在她的记忆中。

慢慢长大了,丽丽也习惯了,她理解妈妈赚钱是为了养活家庭,但她却很难和妈妈表达亲密。

妈妈走过来抱丽丽的时候,她本能地排斥,看着妈妈失望的脸,她也有些难过,但她就是不能够去抱妈妈。

丽丽上二年级的时候,妈妈把她从爷爷奶奶身边接过去,也转了学,但她并不感到高兴。

每当妈妈想抱丽丽的时候,丽丽总是躲开,妈妈安抚丽丽,以后会陪在她身边。

丽丽想不通,以前那么需要妈妈的拥抱,可妈妈就在眼前,自己却不再想让妈妈抱。

长大后的丽丽,有什么心里话也不会对妈妈讲,也很难和其他人表达亲密。

他人对丽丽好一点,丽丽都感觉惶恐不安,要么躲避,要么对他人回报加倍;他人对丽丽差一点,丽丽倒觉得很正常。

妈妈也很苦恼,不管怎么疼爱丽丽,她都难以走进女儿的内心。

心理学研究者安斯沃斯,将孩子对于妈妈的依赖分为3种类型。

安全型:妈妈在身边,孩子的表现很自在;妈妈离开,孩子有些心烦;妈妈再次回来,孩子又会安心回到妈妈身边。

回避型:妈妈离开不离开,孩子的表现都很冷淡。

反抗型:孩子时刻警惕着妈妈的离开,妈妈离开后极度不安,当妈妈回来,孩子一方面试图与妈妈接近,一方面对妈妈的安抚表示反抗。

很显然,丽丽与妈妈的关系形成的是反抗型依恋。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婴儿期依恋与成年依赖类型有影响。也就是说,孩子小时候与妈妈建立的依赖关系会影响其成人后与恋人的依赖关系。

妈妈错过了陪伴孩子的关键时期,以后不管怎么想和孩子表达爱和亲密,都变得很难恨难。

童年缺少母爱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遇到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武志红谈到,几乎所有向他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内心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他们潜意识最深处的呼唤是:妈妈,抱抱;他们呼唤妈妈的爱,呼唤妈妈的陪伴。

孩子的成长真的很快,每次回老家,都有一群妈妈怀孕,有一群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几年过去当年嗷嗷待哺的娃娃已背上书包上了幼儿园。

在孩子小的时候,不要抱怨带娃苦带娃累,请多多陪伴他们,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和支持,这将会为他们的一生建立起稳定而扎实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不少妈妈虽然陪伴孩子,但是很不用心。

有的妈妈,一边忙着自己的事情、一边嗯嗯啊啊地应付着孩子;有的妈妈和孩子玩一会,就感觉不耐烦了,很快把孩子打发了。

更有的妈妈,放不下自己的手机,以至于孩子都想变成妈妈的手机。 而且,现在的妈妈,普遍压力很大,焦虑烦躁,总想着让自己的孩子行动快一些。

在餐馆吃饭,一位妈妈带着五六岁的小女孩坐在我旁边。

女儿轻轻吹着面条,细嚼慢咽,吃得很是认真,妈妈则是风卷残云般很快把食物吃了个精光。

她催着女儿快些吃,女儿说:“有些热。”

妈妈拿过女儿的碗,使劲吹了吹,催着:“快吃吧”。

女儿吃面条的速度加快了一些,妈妈说:“吃得太慢了,走吧打包,我们回家吃,温度应该刚刚好。”

女儿很不情愿地摇头,妈妈二话不说把女儿的饭菜打包,几乎是拽着女儿走了。

我几乎能想象出女孩经常面对的场景:

一大早,妈妈走过来催着说,快起床,要迟到了;

女孩吃着饭,妈妈说,快点吃,马上送你去上学;

女孩从学校见到妈妈,妈妈说,快点,我们回家;

回到家吃饭后,女孩在玩,妈妈说,快点去写作业;

到了九点左右,女孩还想听故事,妈妈说,快睡觉,明晚继续讲。

即使妈妈带女儿出去玩,也是一副绷紧了发条的状态,总觉得自己的女儿慢,不断地催催催,把孩子弄得也很紧张。

通常,妈妈越催孩子快一些,孩子偏偏做事拖拖拉拉。其实,这种情况下,拖延恰恰是孩子表达自由的一种对抗方式。

用心陪伴孩子,就要放下手头所有的事情,慢下来,和孩子一起玩。

当你慢下来,用孩子的眼光打量世界,你会发现孩子的世界是那么的丰富有趣。

文学家周国平说:

有了孩子的意义,应该是透过她的眼睛,去看路边的蜻蜓、水面的涟漪、天空中看似不动却缓缓变幻的云,你需要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我也曾看过这样一段话:

孩子的到来,正是父母自我疗愈的开始,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可以让父母有机会重新看待这个世界,重新理解生命,重新理解爱与被爱。

孩子给妈妈一个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我们与世界关系的机会。

每天用心陪伴孩子,和他一起玩耍,给他讲故事、也让他讲给自己听,领着他走出去玩,发现、探索有趣的事物。

在阳光中,和他一起追影子玩;在草地上,和他一起观察植物、放风筝;在小路上,和他一起唱歌、闲庭信步;在星空下,和他一起数星星赏月亮;在大海边,和他一起捡贝壳。

在春天,和他在争芳斗艳的花朵中畅舞;在夏天,和他穿梭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下嬉戏;在秋天,和他在硕果累累的果园中摘下丰收的喜悦;在冬季,和他在茫茫的大雪中堆雪人。

趁着孩子还小,多抱抱他,多陪伴他,告诉他“妈妈很爱你”,等孩子长大了,他会记得你给予他的点点滴滴快乐的时光。

不管何时何地,每当想起自己的成长,他的嘴角都会不自觉地扬起;妈妈的鼓舞和支持,永远都能使他心中升腾起爱和力量。

牵起孩子的小手,用心过好每一天,将来才有美好的故事值得我们和孩子去细细回忆和悠悠品说。

THE END

TAG:妈妈  孩子  和他  自己的  丽丽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