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还在向孩子强调“竞争的激烈”?这么多年你一直错了!

来源: 更新时间:2024-02-27 00:00:55
The Beginning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一朋友家孩子正上初二,聊天中她与我描述的当下竞争之激烈,家长卯足了劲地管教督促孩子,听得我感慨不已。跟随着思绪,回到了我的高考前夕。

记忆中的场景仿佛总发生在盛夏,满满一屋子人,淹没在题海和高高垒起的书堆中。从清晨的朗朗读书到夜里的挑灯夜读,每个人都马不停蹄地向前。班主任时不时会开一场“励志”班会,他常说“高考时,那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哪怕提高一分,干掉的也有几百到上千人,这就是竞争。”

这种竞争思维在一次次密集地排名之后,深深烙了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身边的同学都是竞争对手,于是免不了我们会互相比较作息,比较成绩,甚至更有“心眼”的学霸们,自己会的题目也不愿意教会别人,好的学习方法更是不愿意分享。

长大后的我们,不再有白纸黑字清清楚楚的排名。但内心似乎还是有一张表,上面记录着“A考上了名校研究生,B找到了一份高薪的工作,C都已经买房了……”谁是人生赢家,谁是loser,一目了然。

为了让自己在排名表上位置靠前,跨入“人生赢家”的行列,我们在普世价值观下拼命努力,苦咽进肚子里,光鲜留在表面就好。当别人取得成就时,我们要么嫉妒,难以真心祝福,要么在心理默默诋毁,以求平衡。

为什么?因为当我们处于单一的纵向比较的关系中,别人的成功,就证明了自己的失败。

可这样状态下的我们,往往按照别人的期待而活,我们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别人。我们就算赢得了很多人,内心也无法获得长久的幸福感。

有人诧异了,可这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难道你要我们做隐士不成?

真的吗?我认为并不是,仅是我们固有的观念使然。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各种人为的比较与竞争中。多子女的家庭,兄弟姐妹间父母习惯用“比较”来促使孩子表现得更好,结果破坏了孩子间的感情与温馨的家庭氛围,孩子也并没有多少长进;独生家庭,通常就去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导致我们一直生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之下。

那考试、找工作的竞争总是实实在在的吧?

在传统社会中或许是这样。整个社会的结构成金字塔式,从最基层的农民、工人,往上到干部、领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越往上人越少。我们努力的方向也很清晰,通过考试谋得好工作,再一步步超越同龄人,勾心斗角,脱颖而出。

而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却可完全抛开竞争概念。社会结构进入扁平化。若是有一技之长,持续深耕,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我们就能凭借自身在这个平行世界中谋得一席之地。

我们可能还不习惯,不去竞争,也能实现自我吗?

其实哪怕是在传统的“金字塔”结构里,我们仍然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超越自己获得的自我实现,与竞争得到的成功,也许殊途同归,但“幸福感”却大相径庭。

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实现自我的路径就更多,我们只需要勇敢听从内心,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将其推向极致。

苹果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它并没有去和诺基亚竞争,而是不断探索自己理想中手机想要达到的客户体验,超越与精进,最终达成颠覆性的成功。

我们不太可能成为乔布斯,但乔布斯的成功却可以复制在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带来启发。

我的朋友Q之前是一名国企员工,日子安逸得能一眼看到头。按“竞争”社会的规则,他已得到好工作,接下来能做的或许就是“干掉”同龄竞争者,等老领导退休再上位。可他并不接受生活仅止于此。他在业余时间,迷上了看时间管理的书籍。在“时间管理”这么一个小小的领域,不断看书写作积累,成为了国内最先研究“时间管理”的先驱人物。9年后的今天,他早已辞去工作,成为畅销书作家,“时间管理”大咖,轻轻松松分享知识就能实现财务自由。

他并没有与任何人竞争,也没有被竞争思维所束缚,而是无私与大家分享自己的所学所得,让更多的人因此获益。他帮助的人越多,自己的收获也越大。

正如如同张德芬的那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

我们要懂得要超越的也只是自己。

明白了这个道理,当我们引导孩子打破“竞争思维”的桎梏时,孩子的格局就一下子被打开。他能意识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存在,各有长处,他能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也能发现自己的优点;他不再敝帚自珍,而是敢于分享,由此他会发现自己收获得更多;他更能看到世界的美好,因为周遭都是“伙伴”,而不是“敌人”。

当孩子有了这样的观念,他就能轻松做自己,展现出生命中独有的美丽姿态。

THE END

TAG:竞争  自己的  孩子  都是  互联网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