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原生家庭”这个词很火,也把育儿教养的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指责父母的声音远远大过积极寻求和解的声音。
这并非“原生家庭”这一见解的初衷。
把孩子养大总是欢笑伴着泪水,在这些喜怒哀乐中,父母也会戳到很多自己童年经历过的、难以觉察的痛处。而这恰恰也是一个宝贵的机会,重新长大一遍,长大意味着脱离了原生家庭,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孩子成为孩子,父母成为父母,这大概是幸福最初的样子。
我做心理咨询多年,遇到过许多束手无策的焦虑的父母,有些父母简答地认为,我和孩子谈过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孩子的问题通常是家庭内部运作的结果,想要改变孩子,父母要先要成长起来。
原生家庭为何重要
前阵子,“父母皆祸害”的话题又被讨论得沸沸扬扬。有作家列举大量的案例,证明父母的某些做法让子女受伤,甚至成为后者一生难解的心结;有学者罗列数据,论证子女可在成年后通过自我觉察和拓展认知而自愈,最终原谅父母,与命运和解;还有心理咨询师认为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长路径,不能强行推销某单个观点。
我倒认为,“父母皆祸害”的说法夸大了父母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存在一定偏见。世间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每个人都在成长中摸索前行,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
亲子间的互动像齿轮的咬合,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彼此。近年来,“原生家庭(指的是我们所成长的那个家庭)”的概念逐渐被大众熟知,之所以强调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强调父母的自我成长,是因为在影响孩子的各因素中,时代背景、生存环境、气质类型等因素难以把控和改变,但父母自身的状态、理念和教养方式却可以调整。
因此在我的工作中,我更加重视父母的自我觉察和成长,更多时候,我建议先与父母访谈,帮助他们梳理养育经历,理清孩子的问题与自身的关联,反而更容易做出适合孩子和家庭的调整方案。
“不应该”的背后
5岁的天天很喜欢到邻居家做客。可是一进门,他就像小老鼠进了米缸,眼睛发亮,四处搜寻,茶几上的零食,厨房间里的点心,都被天天一扫而光。虽然天天妈不停阻止训斥,天天就是置若恍闻。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尴尬的邻居们也开始私下嘀咕了。
天天为什么会这样?
原来,天天妈是个节俭的人,养育孩子又极度小心,在天天妈眼里,零食没营养又浪费钱,所以几乎从不给孩子吃。可是孩子哪里能抵挡零食的诱惑?尽管妈妈严防死守,天天总是花招不断、四处出击。
这并非简单的零食问题。
由于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又是家中长女,天天妈早早就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她清晰地记得,自己明明很羡慕拿着糖果和棒冰的小伙伴,却不得不用“那些根本就不好吃”的假话安慰嘴馋的弟妹们。久而久之,一直被父母夸赞懂事的她坚定地认为,充满克制的童年真的很不错,甚至因此将当年不得已的行为延续到天天的身上。
这当然不合理。
天天妈因无法满足“口腹之欲”,发展出一套否定零食、压抑自身需要的心理防御方式,这帮助她度过了难熬的岁月,但天天的生活并不拮据,对零食的需求也是合理的,妈妈的适当满足不但给予了孩子“吃”的快乐,还帮助他发展抵抗诱惑的能力,接纳了孩子真实的需要后,再开始适当的管理,引导孩子如何辨析和选择食物。
天天妈不是个例。有时候我们要警惕,自己常挂在嘴边的“不应该”是否和我们的成长经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坚持一定对吗?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怎样处理分歧才真的对孩子有益?
被转嫁的匮乏感
和天天妈不同,出生于并不宽裕家庭的美美爸清晰地记得自己曾经的压抑和委屈,所以在物质上,他对孩子几乎有求必应,妻子说:“就差天上的月亮没给孩子了”。
有一次,他兴高采烈地买了全套的变形金刚给美美,没想到女儿只瞄一眼,就继续摆弄自己的洋娃娃去了,任凭爸爸怎样眉飞色舞地引诱她玩,美美依旧一副冷淡模样。那一刻,备受冷落的美美爸突然意识到,手里的变形金刚和女儿无关,那只不过是自己小时候未完成的心愿罢了。
不难发现,美美爸的行为和态度都在刻意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反着来,他努力摆脱父母的负面影响,却在无意间矫枉过正。
我们满足的是孩子还是自己?
美美爸看似给了女儿很多,却没有正视她心中真实的愿望,同样可能造成孩子童年的贫乏感。
谁为“糟情绪”买单
小强正值青春期,他常和我开玩笑说:“我有一款祖传的哀伤,你要么?”别说,他身上的确带着一股说不出来的忧郁感,和他的父亲很像。
小强的父亲为人真诚,却不善言辞,面部常年挂着冷霜,仿佛容易莫名其妙得不开心。小强说,他爸爸的人生卡在了13岁那年,那年爷爷车祸意外过世,活泼开朗的父亲像变了个人,直到遇到了小强的妈妈。小强感激妈妈对爸爸的同情和怜爱,也正因为妈妈的温暖,爸爸积压的哀伤才没有完全淹没这个家。
在小强眼里,父亲是脆弱敏感的,小强不但不敢像其他孩子一样,把父亲当做自己坚实的依靠,反而时刻担心父亲发生意外。
小强的情况比较极端,却并不少见。我曾遇到孩子不上学的原因之一,竟是担心父母在家中的人身安全。
当察觉到父母的痛苦,又无法提供帮助时,孩子会感到无助和沮丧,很容易陷入自责和怀疑中,这将影响他安全感和价值感的建立。
父母有责任避免孩子卷入我们的情绪旋涡,承担本该我们自己担负起的责任。负面的情绪并不可怕,接纳自己的软弱和无助,积极寻求外界帮助,无形中也给孩子做了示范,同时也在自己和孩子之间化出一道界限——你我虽为骨肉亲缘,但我有我的人生,你有你的人生。
情绪的“时光机”
桔子妈妈很喜欢问孩子爱不爱自己,一旦听到了否定答案,她就非常愤怒和心慌。
桔子妈妈最怕孩子的哭声,无论这哭是否由自己引起,她听着都觉得头痛。虽然很想和颜悦色地安慰孩子,她却控制不住地冲孩子大喊大叫:“你怎么还哭,难道我做的还不够吗!”冷静后,桔子妈妈也十分后悔自己的做法,却依然控制不住下一次的怒气,女儿的哭声像一个按钮,瞬间就让自己失去理智。
父母易怒的家庭有很多。家庭教育研究专家赛西·高夫也曾描述:“在某些刹那,孩子的言行举止能将父母瞬间带回童年时代,让他们回忆起当年遭受的挑剔、苛刻和羞辱。”
桔子妈妈也有相同感受。她坦白,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小时候的她备受冷落。每当看到女儿哭,就好像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她把孩子的哭当作对自己的不认可,委屈感全面爆发。那一刻,她比女儿还要脆弱。
成为更好的父母,隐含着一个很朴素的哲学道理——接纳和改变。
接纳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自己可能会犯错,孩子也可能自带缺点,但我们之间的爱和关系可以是完美的存在。我们血脉相连,有着无法否认的亲缘,那些爱恨纠缠,不过是我们来人世间修炼一场必经的考验。
改变自身的状态。让自己活得有趣和丰满,在与孩子及他人的互动中传递温暖和爱意。能够觉察自己内在的波动起伏,合理地规划生活,不需要占据儿女的人生,可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和幸福感。
爸爸妈妈们,请给自己泡杯茶,坐下来静静地想一想自己的人生故事,你的人生版图绘制得如何?你经历了什么?有哪些人用怎样的方式影响过你?如果你有时间,最好是把它写下来,或者找一个信赖的人说说,然后你会发现,你所认可的那些育儿观念和你自己被养育的过程有着怎样隐秘的联接。
好好地爱你自己,爱你自己经过的千山万水和酸甜苦辣,以此为基础,你才能更好地爱孩子,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挣扎和努力。
感谢孩子,原来,我们在养育孩子中,又把自己养育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