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公共场合被打闹的年轻人撞到,紧接着一句“对不起”将我发脾气的话咽回去。
是啊,人家都说“对不起”了,怎么好意思责怪?
教育孩子时,我们也常常会面对这样的状况:
“妈妈对不起,我错了!”女儿故意把水洒在地上玩后她这样对我说,然后下次她依旧不改;
“姥姥对不起,我错了!”女儿不好好吃饭,姥姥怎么说都不听时她这样对姥姥说,然后她继续光玩不吃;
“姥爷对不起,我错了!”女儿跟小朋友抢玩具,还动手推小朋友,回家后这样对姥爷说,然而再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她还是上手就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句本应是犯错时有愧于他人的“对不起”,成了我女儿的“口头禅”。
"好了,孩子说了对不起,不要再说他/她了!”
我坚决反对打骂教育,用说理代替指责去管教孩子,当她做错事时与她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起因与细节,在讲道理的过程中要求她承认错误并道歉。
身旁的姥姥、姥爷每次看到孩子道了歉,就赶忙护住孩子说:“她已经知道错了,这个管教该结束了。”大多数情况下我也就不再追究。
我未曾想到的是,久而久之,竟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概念——做错事后,只要说了对不起,然后被大人灌输一些道理,事情就完美解决了。
我跟其他宝爸妈们交流这个问题,原来不只我女儿有这种情况,很多人也忽略了“知错就改”中的“改”。
我们大多数家长能做到让孩子“知错”,就没有下文了,让孩子们认为“对不起”是万能的,可以弥补所有的损失,解决一切问题。
长此以往,一句“对不起”成了孩子们掩盖错误,让自己安心的幌子,说完“对不起”就可以完全推责,不被原谅是对方心胸狭窄,这些“对不起”完全变了味道。
逼孩子说一句敷衍的“对不起”,不如教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要警察干吗?”这句话反应出我们家长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如果做错了事,意识到自己有错是第一步,同时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感同身受和弥补的行为比一句简单、敷衍的“对不起”重要得多。
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认识到做错事后为对方带来的后果以及他应当为此付出的代价,即勇敢地承担后果并积极去补偿对方,同时避免今后再犯类似错误。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有同理心,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又充满责任感,能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真正做到自律。
“知错就改”三部曲——道歉、弥补、改正
我开始意识到,如果女儿再犯错,不能轻易地让她用“对不起”这三个字蒙混过关,而是要重新审视她犯错后的一切态度和行为反馈,引导她做出真正的“道歉”、“弥补”及“改正”。
-
诚恳地表示对不起
首先要向对方表示歉意,同时说明自己具体错在哪里,以此证明这句对不起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并不是表面上说说而已。
譬如,“对不起,我撞到了你”“对不起,我把水洒到了你身上”“对不起,我没有好好吃饭,浪费了很多饭菜”,等等。
-
耐心地解释犯错误的原因
向对方解释一下事情的起因,但并不是为自己犯错找借口,而是从自己的角度去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是真心反省,以及主动承担责任的心意。
譬如,“我跑得速度太快了,没有往前看撞到了你”“我玩得太高兴了,没控制住水的方向洒到你身上”“我不喜欢吃这个菜,害怕姥姥批评我,所以我把饭菜偷偷倒掉了”,等等。
-
感同身受地理解他人
这一步是非常重要的,能让对方感受到自己道歉的诚意。
犯错的孩子要设身处地想一想他人的感受,用心思考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哪些困扰,向对方阐述自己的想法,让对方知道你能理解他的痛苦。
譬如,“我撞到你了,一定很疼”“我把水洒在你身上,衣服都湿了,一定很生气”“我把菜偷偷倒掉不吃,姥姥白白辛苦做饭了,一定很伤心”,等等。
-
阐明自己的心意及决心
这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知错就改的决心,告诉对方自己的决定,让对方感受到自己也很难过,比对方更加迫切地渴望解决错误所带来的问题。
譬如,“看到你很疼,我很担心你受伤,我以后跑步一定多注意旁边的人”“看到弄湿你衣服了,我好后悔,真怕你着凉感冒,我不会这么洒水玩了”“姥姥因为我偷偷倒饭而生气难过,我害怕姥姥以后不再理我,今后我要好好吃饭”,等等。
-
及时弥补对方所受到的伤害
这一步是道歉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对不起并不是说说而已,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是不可逆转的,要尽可能地去弥补对方,把伤害减到最小,这样才是对他人负责也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表现。
譬如,赶紧扶起被撞倒的人,让湿了衣服的人把衣服脱下来以免着凉,帮姥姥把倒了的饭菜收拾好,等等。
总之,无论做错了什么事情,宝爸妈要让孩子在自己能力可控的范围内做出行为上的补偿,让受到伤害的一方感受到自己真心改正的态度。
这几个步骤一来能让犯错的孩子体会到别人的难过,二来让他们在补偿中付出了代价,加深他们对犯错的印象,大大减少下次再犯的概率。
希望孩子们以后的每一句“对不起”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都附上勇于承担责任的态度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行为。
愿我们的孩子在幼儿阶段能拥有责任感,这样未来的世界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