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感率
凌晨,天蒙蒙亮。
“妈妈,我去尿尿。”奇奇急急地下床,
“好。”我迷蒙中,继续睡我的觉。
奇奇开门,出去,回来,上床,睡觉……动作一气呵成。
我忽然忆起读幼儿园时儿子几次尿床的经历,每一次,就得换被单等大动干戈。两相对比,对现在的状况不由大感安慰,“儿子长大了,真好,很多事都能自己做了。”
说完,摸了摸他的头。
奇奇背对着我躺着继续睡,“妈妈,你现在和我有100%的交感率,我觉得很舒服。”
“交感率?是什么?”我本睡意朦胧,突然听到个新名词,被激发了兴趣,本能地问道。心里想:这是个什么新名词吗?我怎么没有听说过?
“就是你能够理解我心里的想法和感受,我也能理解你的。”奇奇解释到。
“哦,原来如此。这是你自己造的词吗?”我疑惑地问。
“对啊。”儿子不以为然。
“交感率”——相互理解彼此感受的程度吗?心理学里没有这样一个词语,生活中也从来么用过,听起来类似心理咨询中的“共情”和“同理”一词。心理咨询中的共情又叫同理,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可是,这里奇奇加了一个“交”,意思不只是一方对另一方,而是相互的;还加上了一个“率”字,意指彼此共情能达到的程度吗?
奇奇是如何想出这样一个词的呢?我很好奇,不由地想,真是一个不错的词啊,让我对共情的思考又多了一层!孩子的创造能力果然高于我们成人,常有出人意料之言行,让人充满惊喜。
“妈妈,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希望你对我做什么吗?”奇奇问。
“我不知道啊。”我回,用手摸了摸他的后背。
“这就是我想要的。”他开心地笑着,原来他是想让我摸摸他的背。我的脑海了不知道他要什么,可是我的身体已经做出这样的反应了。我哭笑不得地帮他摸背,为我们此时此刻的超高“交感率”。
“我觉得,人与人之间不太可能有100%的交感率,因为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有时候不见得都能体会到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就像妈妈也不一定都能了解你的想法和感受,所以我们之间也很需要沟通。你觉得呢?”我说。
奇奇点点头。
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望被理解
人有时会生气会难过,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
而是因为没有真正被看到,被理解。
一日早晨,起床后,准备吃早餐。
“妈妈,快来看这一段,非常有趣!”奇奇拿着一本《米小圈上学记》的书,开始读其中的一个故事。
“好”。此时,我一边在整理自己的包,一边心不在焉地应和道。婆婆又在和我说着话,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又回应了几句。
“哼……”看到我没有专注在他在读的故事,儿子气愤地拿着书奔进房间,把房门砰的一声关起来了。
“干什么?又关门!”奶奶气愤道。
我也不满奇奇遇到事情生气后就把门关起来的行为,本想指责一下这个行为,转念一想,先处理下情绪吧。我想他生气的是:当他看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想跟我分享的时候,我没有给予他想要的关注和重视。
我进到房间,看到他趴在床上,头朝向一边,不肯理人的姿态。
我到他身边,蹲下来,用手把他转过来,半搂着他,跟他说:
“奇奇,对不起,妈妈刚才光顾着和奶奶说话了,没有关注你要和我说的故事。我想你要和我说的这段肯定很有趣,现在你再和我说一遍可以吗?我会很认真地听。”
此时,我能清晰地感觉到一堵情绪的墙逐步被拆掉,他的情绪从阴转晴,他的防卫一下子撤掉了。他又开始兴高彩烈地和我分享那个故事中的米小圈和同学关于”三八妇女节“讨论的情节。我觉得,发生这个变化最重要的是——他觉得他心里的感受被看到,被理解了。
如果当时我说的是:“这有什么好生气的啊,我和奶奶说一两句就会里听你讲的故事啊。这么点小事就生气,你是不是个男子汉啊?“那么,他的生气就会继续积聚,甚至最后爆发。而这不是因为你和奶奶说了几句话这件事本身,而是你没有真正看到他——看到他的感受、看到他的需要,看到他是多么想和你分享的心意。
情绪本身没有什么应该或不应该,
很多时候解决之道就在于:停下来,去看到,去理解,然后把你看到和理解地表达给他听,让他知道。
可能,这就是交互的共情,也就是奇奇所谓的“交感率”——彼此看到,彼此理解——由此,你会觉得更舒服,更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