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明白,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放开孩子的手、大脑和嘴,让他敢想、敢做,敢说,这才是成长的正确轨迹。
有一天,我家11岁的喵小悠同学委屈大爆发,“有的时候,我想做完一件事再去做另一件事,你们就要催我”,“在别人家吃饭的时候,饭实在不好吃,我吃不下去,又不能说难吃,只能说吃饱了,你们还要让我吃”,“只要有别的小孩,你们肯定叫我让着他”……。喵小悠同学一边哇哇大哭一边诉说,一桩桩,一件件,甚至在聚会时一会儿一会儿把她叫回来吃东西的行为,也被她说:“我最讨厌大人在人多的场合通过训孩子来体现自己的权威”。
我的天呐,我可真冤,我从没想过要树家长的权威,我只是没有意识到,她已经长大了,而我们还沉浸在把她当作幼童事无巨细照顾的习惯中,却不知无微不至地关怀照顾对她来说已是负担。
很多时候,我们会用自以为正确的爱的方式来爱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孩子。我们会义正词严地用自己的经历去告诉他们,路要怎么走才合适。我们会情深意切地按自己的渴望去告诉他们,要拥有什么才幸福。我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替我们所爱的人作决定,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他好。但是我们忽略了,每个人来到这世间,不是为了按照别人的方式过一生。因为谁也不喜欢自己的人生被别人左右,哪怕是我们最爱的人。
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这是一句杀伤力很大的话,你非我,怎么知道我要的是什么?
之前在分答上看到一个妈妈问:三岁半的孩子总是对抽屉里各种各样的东西感兴趣,对我们给她准备的洋娃娃和积木不感兴趣,该怎样引导她玩我们准备的玩具?
多么自以为是的家长!在三岁半孩子眼里,哪有玩具和非玩具之分,只有没见过的和见过的区别,了解的和不了解的区别,为什么孩子只能玩叫做玩具的东西,为什么洋娃娃和积木才是对她有益的呢?只要不是危险物品,让她去探索, 了解这个世界的千般变化,至少保持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有何不可呢?也许,一个日后的科学家就这样被扼杀了。聪明的妈妈这个时候应该是陪着孩子去发现,给他选择的自由。
爱不是控制,同样也不是牺牲。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你看看,我们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你就不能听我的话呢? ” 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一种以爱的名义所进行的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有一位英国的心理学家这样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其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父母就越成功。 ”
所以,家长需时时提醒自己:不为孩子决定、不强迫孩子接受、不代替孩子执行。
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的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让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你老不放心,什么事都要插手,就等于告诉他:你不行,我不相信你。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去做。比如,买玩具,不是选那个你认为孩子没有的,或者更“值”的,而是孩子真正喜欢的。读书,不是只读那个你认为有内涵的,能够帮助学习的书籍,而是真正吸引他的。什么时间干什么事,不是只有你的方案是最合理的,只要他能做完该做的事。做到这样,并不容易,需要家长真正的克制自己,管住自己的嘴巴,管住自己的家长权威。
很多时候,孩子的选择并不完美,你需要帮助他学会承担一些不完美的后果。比如,孩子出门时穿了不合适的衣服,你提醒他今天会变天,可是他依然坚持己见,结果冻的够呛。这个时候你不应该说:“看,让你添衣服,你不听,冻着了吧?”而应该说:“下次变天时,你应该怎么穿呢?”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孩子会慢慢学着替自己做主,他相信自己可以做选择,也相信自己的选择。直到有一天,当他远走高飞时,你心中只有欣喜而没有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