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育儿资讯

4岁儿子大叫“妈妈,你别陪我!”,我才知道什么叫有效陪伴!

来源: 更新时间:2022-10-10 15:00:22
The Beginning

上周日,我正在陪毛豆玩“汽车完形”的游戏。这个游戏很是特别,就是把不同形状的塑料块,塞进汽车内,以车厢平齐为准。锻炼的是孩子对形状的识别、完形和建构能力。

这么一个有趣的游戏,毛豆却玩的很丧。他的脸紧绷着,快要哭出来了,在我期望目光的注视下,他的额头开始冒汗,突然他终于冲我大吼一声:“妈妈,你不要来陪我了!”

我问:“我不陪你,你自己搭的上吗?”

“总之你走!”毛豆往外推我。

我有点来气。4岁的孩子了,这么简单的形状完形都不会。我站起身,不去睬他。

但是……怎么忍得住呢?我坐在小桌子上,一边看手机,另一边厢留一只眼角,余光扫着他。

谁知道,我不在的时候,他反而能够搭的更顺畅。一会儿他就飞快的把车全都搭好了,开心的向我展示:“妈妈你看!”

我突然想起去年的一个事儿。也是 #妈妈的陪伴让我好烦# 系列。

我带毛豆去书店玩,找到一本心爱的书席地而坐,正准备给毛豆开讲,却被旁边的妈妈的声音吸引过去。

那个孩子约摸2岁,正处于手部动作的关键发展期,他拿着书角不停的摩挲、撕扯,完全无视妈妈想教给他“红色”、“绿色”“苹果”“钟表“。

年轻妈妈面对孩子的无动于衷,很是生气,对孩子压抑着声音嚷嚷“我让你学点东西,不要撕书了!”

孩子怔怔地看着妈妈。2岁的孩子最喜欢做的动作就是撕扯,他通过反复操作一件事来学会这种技能,这是所有这个岁数的孩子练习手部精细动作的必经之路。妈妈期望的“学认知”,对这个岁数的孩子是对牛弹琴。

我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到一起,然后又跟幼儿园的资深老师请教了一番,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父母在陪伴上,经常犯这两个错误!

很多中国父母的陪伴“太功利”、“目的性太强”

这位幼儿园的资深老师是一位美国人,所以从他的视角看去,中外育儿对比一目了然,令我受益匪浅。

他说:“我在美国做过5年幼儿园,我体会最深的中美父母陪伴的差异就是:中国父母的陪伴功利性太强,总是想让孩子“学点什么东西”。如果孩子在陪伴中纯玩,他们就会很失望,觉得这是浪费时间。”

“而美国父母陪伴孩子的习惯,则是父母先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孩子,重新进入小孩子的世界,平等地和小孩子一起玩耍。陪伴就是陪伴本身,没有太多的功利性。陪伴的时候,父母很心安,因为他们只为当下孩子玩耍时纯粹的欢愉,而不是在焦虑孩子的未来。”

我对那位美国老师点点头,很同意他的总结。

“一旦父母在陪伴时有着太多的期待,陪伴就变成了“父母主导 (parents-dominated)”的任务,而不是“孩子主导”(children-dominated) 的游戏。更可怕的是很多父母根本就不懂儿童心理学,也不懂儿童发展阶段,他们误以为孩子按照他们的思路去教,孩子就会比别的孩子学得更多,那实在是很大的误解。”

“比如,有的小宝宝,经常在读书的时候只读某一页绘本,妈妈陪伴的时候就会焦虑:多学点有什么不好呢?他们会自作主张的把那一页翻走,让孩子多读几页别的。”

“但其实孩子在坚持只读某一页绘本的时候,他们的大脑正在发生神奇的变化:小宝宝喜欢用反复的方式学习,当他们能够特别熟练的重复某些技能时,当他知道下一遍也会是同样的故事时,他们的安全感就会发展的极好。”

我瞬时间懂了。毛豆反感的是我在陪伴时,还对他的搭砌方式指手画脚,而且我的殷切期望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特殊的压力,让他不能毫无顾忌的按自己的方式去想象。这样的陪伴,不要也罢!

至于那位在书店里总是打扰孩子节奏的妈妈,则是自以为自己能够主导孩子的成长,忽略了孩子的自主。这样的陪伴,不要也罢!

陪伴,是孩子主导,而不是父母主导。你需要的是根据孩子的兴趣,让他自由去玩耍。当你的压力变成了孩子心无旁碍的阻力,陪伴就成了对孩子有毒的东西!

要记住父母只是一个陪伴者,一个跟随者,不要企图通过陪伴教会孩子什么,孩子自然会吸收他能吸收的一切。一个成人在陪伴中指手画脚,表面看孩子学会了一些认知而已,但却让孩子失去了健康的自我。

孩子黏人,恰恰说明你陪伴的不够

说起陪伴,那位美国老师和我也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关于陪伴,中国父母有一个错到家的观念:越是黏人的孩子,越应该锻炼他的独立性。

就在昨天,我带毛豆回到母校北师大的婴幼儿心理研究室,那里正在招募“幼儿空间能力发展”的实验小被试。我招呼着邻居,带着孩子也一起去了。

这个实验其实很简单,就是孩子去单独的小屋子里逛一圈,回来后告诉研究人员墙壁的颜色,不过,需要孩子和研究人员去一间单独的屋子,家长只能在外面等,通过监控看。

毛豆4岁,邻居的孩子比他小一个月。可是表现截然不同。

毛豆很开心的自己随着实验人员进入了单独的小房间,一点没有需要我的安慰和陪伴,全程无哭点,回来以后说:“没做够,我还要做实验!”

邻居的孩子一步三回头的看着妈妈,进了小房间以后没多久又跑出来找她,做了三次就不肯再去。

我这位邻居是个忙碌的职场精英妈妈,她焦虑地对我说:“看来,我应该再锻炼下孩子的独立性?为什么他这么黏我?”

我和心理研究室的人员的意见是相同的:“当孩子黏人时,恰恰说明你陪伴的不够!”

当你给孩子足够的、无期待的陪伴,也就意味着给了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的安全感,就像喝饱了水的小树苗,茁壮生长。在父母离开的时候,他也能靠着这种安全感撑很长时间,因为他知道你很快就回来。

当你给孩子的陪伴不够时,孩子的安全感如同一条干涸的小河,在父母不在的时候,又勾起了他的焦虑记忆,他会想起来你是如何离开他的,也会担心这一次你依旧会走。所以——

越少陪伴的孩子,才会越黏人;越黏人的孩子,我们要给他越多陪伴!

综上,孩子们要的高质量陪伴是什么?

是父母追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孩子屈从于父母的安排;

是孩子决定玩什么;而不是父母决定孩子玩什么;

是父母把自己变成孩子的玩伴,平等的参与孩子的游戏,而不是父母扮成孩子大Boss,指手画脚决定孩子怎么玩。

THE END

TAG:孩子  父母  毛豆  妈妈  的是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