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放学了,你高高兴兴地接上孩子,一路欢天喜地。心想自己也来次甜蜜的亲子沟通吧,于是你开始问:
″今天你在幼儿园学了什么?″
″今天表现好不好?″
″有没有惹老师生气?″
″老师喜不喜欢你?″
″中午睡觉了么?″
″好好吃饭了么?″
当你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孩子是不是经常会一脸懵圈的样子,简单地回复你″不知道″或者含糊其辞呢?
你可能很困惑,怎么我家孩子问什么都说不知道。
这是因为,你问问题的方式孩子还不太适应。
当你和孩子交流时,其实不仅仅是在促进亲子关系,如果你的提问能够引导孩子的思维,让孩子根据问题理顺思路,描述情景,表达情绪和提升语言能力,岂不更好。
所以我们来看下,这些大多数家长都爱问的问题,有什么问题吧?
″今天在幼儿园学了什么?″
这一类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包含的信息过多,问题过于概括,反而阻碍了孩子想交流的意愿。
你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幼儿园一天发生了那么多事情,你总能说个一两样出来吧?
的确,孩子在幼儿园呆了一天,经历了许多事情,比如他们听故事、吃饭或在户外运动和小伙伴发生小矛盾,有小朋友不听话老师生气了等等。
可是,由于孩子的逻辑思维(顺序、因果、联系等等)都还未成熟,他们的小脑袋中装了太多东西难以理清。 当你问″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这种概括性的问题时,孩子要么就觉得要说的东西太多了,不知从何说起。要么就觉得毫无头绪,不知该怎么说。
因此,有许多孩子就会用″很好啊″,″没什么″,″不知道″这种话来回应。这并不是因为孩子很″酷″,或者真的不知道,而是他们不知如何表述。
″今天表现好不好?″
″老师喜不喜欢你?″
这一类问题也不够具体,而且是封闭式。
当孩子画画得到老师表扬,但是却因为听故事时讲话被老师批评,孩子的表现是好还是不好呢?老师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他呢?
因此,孩子会觉得好难回答,也就不愿意与你分享他的经历,或者干脆敷衍回答 ″好″,却难以说出更多的信息。
因此,这类问题难以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更多的互动,也难以让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
″中午睡觉了吗?″
″中午好好吃饭了吗?″
这一类问题属于对孩子的行为评价性问题。
有意思的是,越是不好好吃饭和不好好睡午觉的孩子,家长就越喜欢问。明知道孩子吃饭和睡觉有″问题″,反而强调发问,会强化孩子的负面情绪,增加心理压力,直接″堵住″孩子的嘴巴了。
最后,划下重点。以上这些问题一点都不好玩!
不要说幼儿园的小孩子,就想想你每次回家,当家人问你:
″今天在公司做了什么?
同事喜欢你么?
老板喜欢你么?
有没有跟同事发生矛盾?″
你自己的心情如何,又会如何回答呢?是不是觉得挺堵心的。对孩子来说也一样,他们无法尽情地表达自己感受和经历。
那么,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
优质的交流都是相互回应的。
向 3-6 岁的孩子提问的原则是,顺应孩子的年龄发展特征,询问指向性的、较为具体的事情,避免空洞。
让孩子能够和你针对一个具体而有趣的话题来交流,通过你慢慢引导,最后扩展到更抽象的话题。
与其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学/做了什么″,不如询问孩子具体发生的事情。
比如,你可以问:
″我看到你们幼儿园墙上贴了好多恐龙,你跟爸爸妈妈说说那些恐龙吧。″
这样,你引导孩子将思考的焦点带到了恐龙这一具体的事物上,孩子就会从众多的幼儿园的事情中,回忆起具体的和墙上的恐龙相关的活动,从而跟你说说幼儿园各种有趣的恐龙活动。
之后,你就可以根据孩子的回答灵活追问,帮孩子运用更丰富的词汇来表达。
与其去问″老师喜不喜欢你″,不如问:″刚才你在玩积木,老师帮你拿了另外一种积木,你在跟老师做什么?″
孩子回忆起刚才的活动,回忆起积木,自然有话可说。通过谈话内容,还可以了解他对老师的想法和态度。至于孩子的教室表现,与其询问孩子,还不如更直接询问老师,然后和老师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孩子的记忆本来就是零碎的,大人多通过具体的事情或者细节,来帮助孩子捕捉过去发生了什么。以点带面,一步步地深入问题,从而让孩子愿意说。
说到底,你越关注孩子,孩子的每个细节你也会有所洞察,更会根据你的观察来和孩子交流;而你们交流的越多,你就更加了解孩子,你们的关系当然也就更融洽。
如果你工作实在很忙,平时对孩子的了解较少,你也可以用指向性的问题。比如,今天在幼儿园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或者今天最不高兴的事情是什么?
孩子往往可以回忆到一件比较具体的事情,从而引出话题。
孩子最希望的是——你关心的是我,我是否开心,而不是我干了什么,表现如何?
你也一样,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