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现在我们高考,必要证件中,除了身份证之外,还有一个就是准考证。可能很多人以为准考证只有现代才有,但实际上不是的,古代也有。那么,你知道哪种曾是古代准考证的名称吗?到底古代“准考证”叫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高考离不开准考证哪种曾是古代准考证名称
古人考试准考证
浮票。清代,当考生拿到试卷时,卷面上通常会黏贴着一张纸条,这就是古代的准考证“浮票”。浮票上写有考生姓名、考场座次、弥封编号等,还标注着考生的身材、脸型、有无胡须、胎痣等信息。在考生交卷时,必需将卷上的浮票揭去并保存,以备发案时比对之用。
出处:
明·王世贞《答李驹书》之一:“见吾侄浮票中议拟数条,甚当。”
清·顾炎武《与颜修来手札》:“元稿返上,略商数字,识以浮票,未知有当否?”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钦定士阶条例》:“卷面用浮票填写姓名坐号,卷后用弥封。”
古代准考证及考试制度:
古人考试
浮票
清代科举准考证入场处的门前站着的是目光如炬的士兵,考生们挨个儿凭“票”入场。考棚里的每个座位上都有座位号,为寻觅座号,考生们根据自己领到的“座号便览”和“浮票”来寻找自己的座位,这两种东西就是当时的“考号”和准考证。
藏友曹先生收藏的一张古代的“准考证”,其上写有考生的姓名、坐次及卷封字号,中央盖有满汉双文考点大印。上端标有“浮票于交卷时自行揭去发案比对”的字样。最妙处在于考生的身材相貌肤色都清楚地记录在上。
票卷
清代科举考试准考证名为《院试卷结票》 ,是清代参加秀才考试时所用。考生们在赴考前需要亲自去领取《院试卷结票》,在赴考时,需“于点名时执票领卷”,“如无票卷者不准入场”参加考试。
科举卷票是科举考试考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像高考的准考证一样,但它比高考更为复杂的是,在乡试考试时本地方就要在县衙登记参加乡试的年貌册,内容是每名参加乡试的秀才都要有两名保廪,该馆就有这样一本原始木刻印刷《年貌册》 ,是山西省河津县衙所制,内有河津县衙关防印。
清代学子考进士,要经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每级考试都有不同格式和内容的“准考证”。
同治九年 1870年 卷票 见图 ,是清代科举乡试的“准考证”。此票长25×15厘米,为梯形方框,框内上方写有卷票二字,两字中间盖有“月字闱”红戳,方框下写有:顺天府府丞堂为给发卷票事,照得本年庚午科顺天乡试几科试诸生,例应投纳试卷,今据保定清苑,附生霍汝淮赴府投到试卷一本,合行票给该生收执,以凭赴龙门听候查验点各领卷,如无此票定即扣除。
清代科举准考证此卷票按常规,进考场就应收回,不知何原因遗存民间,虽经137年的历史沧桑,且保存较好,弥足珍贵。它不仅是清代科举准考制的物证,且对清代科举考试制度研究有参考价值。
这张准考证长约40厘米,宽约20多厘米,名为《院试卷结票》 。上面显示考生为清代光绪年间家住“成都府华阳县下一甲”的文童李荣,是其在考试前半个月由当时的华阳县政府教育管理部门(今春熙路一带)送来的。成都收藏家协会有关负责人周锡光介绍, 字原意为考取功名之意,可见时仅十几岁的李荣从出世之日起就注定要奔走仕途。这张准考证上不仅写有李?荣的曾祖、祖父、父亲、老师及邻居的名字,还需要两位保人画押,联名保送学生参考,以备在领取考卷时查验考生真实身份。
补考
由于每次推荐参考人数有限,清政府还制定了补考规则,另一张来自四川“西昌县”的这张补考证就盖有红色“补考”二字。据周锡光介绍,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为了争取补考这个机会,很多人都使出浑身解数作弊。所以补考证的登记比准考证更加复杂,除了要填写长辈、老师、邻居和保人外,还要求填写参加补考者的身材、面貌、面色、痣、胡须等特征,因为当时的准考证上还没有贴照片,只能通过众人签名担保和体貌特征来防止冒名顶,“以防冒顶”,但这是一张空白补考证,还未有考生填写。
古人考试
报考程序
古代报考程序简表几乎与所有的考试一样,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古代读书人也必须通过一个报考程序。自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允许读书人自由报考,既不需要达官贵人的推荐,也不需要考查读书人的门第高低,考生只要拿着能证明自己身份的材料前往籍贯所在地的州、县官府报考,即所谓的“投牒自进”。这里所谓的“牒”就是身份证明材料,主要包括籍贯、父祖姓名、本人年龄、相貌等。当然,科举制度允许读书人自由报考,并不是没有任何限制,无条件地允许读书人报考,也对考生报考做出一些的限制性规定:
首先,对考生的身世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唐代规定工商业者、州县衙门的役吏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代则有条件地允许有才华的工商业者、“杂类”人等报考。由于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被视为是有才华的,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限制是基本上不存在的。明清规定娼(妓女)、优(演员)、隶(官府中的役人)、皂(军队中役人)的子弟都属于出身不清白者,他们的子弟必须在三代以后才能报考。这些对于身份的要求也是从科举考试选拔文官的实际出发的。一方面,由于读书人一旦及第便可以光耀门楣,其具体表现秀才家的大门可以比普通人家的高三寸,在多数朝代还立即将其祖宗三代公之于众,如果身家不够清白,不但会让读书人自己感到难堪,而且也会影响科举制度在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另一方面,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大多数要成为掌管一方的官员,他们不仅要负责处理政务,还要负责各种案件的审理,即担任法官,如果出身方面有污点,在以后处理公务时就难以威镇民庶。按照科举考试的规定,出身不清白的人参加科举考试,是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应受到严厉惩罚的。
其次,要求考生必须回原籍报考。自宋代开始,为协调各地应举读书者的比例,便于考察他们的出身及道德品质,一般要求考生在籍贯所在地报考。但由于各地文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府州解试或童试、乡试的竞争激烈程度也不尽相同,有些考生为能到竞争相对较小的、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试,就冒充这些地区的籍贯,称为“冒籍”。这种情况在我们的高考中仍然存在,人口较多、高校相对较少省份的考生,往往利用各种途径向文化相对落后,或高校相对集中的地区迁移,目的是避免本地区的激烈竞争,以便能够考上更加理想的高校,我们称之为“高考移民”。冒籍向来是科举考试纪律严惩的对象,一旦发现考生冒籍,即终身不许再应试,而且当地的官学教师和结保的读书人也要一同治罪。
最后,要求结保证明。大多数考试报考时,需要照数码照相,以避免代替考试行为的发生。而且高考信息十分发达,考生的档案资料都可以通过已经建立的文字档案或数据库来查询。但在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对考生的外貌只能以文字描述一些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身材的高矮,面色和有无胡须等等,其他身份材料则基本上靠考生的自觉填写和地方官学的审查,因此结保证明就十分必要了。一般来说,结保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考生互相担保,五个同时参加考试的考生互相担保,也称为“五童结”;另一种形式是由官学的廪膳生来充当证明人,并在结保证明,即“结状”上签字,称之为“认保”或者“派保”。这样,考生在报考和考试中有任何舞弊行为,结保者、认保或者派保的廪膳生都要受到牵连,轻则收到降等的处分,重则会有牢狱之灾。
此外,历代科举都规定,品行不端,有犯罪前科,处于服丧期间的读书人,以及女性都没有报考资格。应当说,这些规定虽然与允许考生自由报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这些限制性规定不会从根本上否定科举报考的自由性,因为这些限制性规定所涉及的考生人数十分有限,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仍能自由报考。
相关推荐
吃饭后多久刷牙更合适 吃饭后间隔多久刷牙最好
童年游戏中需2小朋友一起玩的是翻花绳还是滚铁环 童年游戏中哪个需要2人一起玩
吹泡泡的时候往水里加什么能吹更大 吹泡泡想吹更大可以加什么东西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描写孩子学习啥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什么意思
奶糖外面包裹的透明薄纸是什么做的 奶糖外面包裹的透明薄纸能吃吗
端午节给孩子佩戴五彩丝线是为了什么 端午节小孩为什么要佩戴五彩丝线
我国著名诗人屈原姓什么 屈原的姓是屈吗
古人在芒种节气常做的什么活动 古人在芒种当天会做什么
芒种这天南方煮梅习俗是为了什么 芒种节气南方为什么煮梅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