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讯,据中国地震台网发布新疆地震最新消息,今日早晨,新疆伊犁州霍城县发生3.0级地震,并且深度10千米,虽然说震级不是很高,但是提醒大家还是要多注意,并且有的地区地震带比较的活跃,下面区了解了解新疆今日地震最新消息。
新疆今日地震最新消息:霍城县发生3.0级地震
新疆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4月1日8时0分在新疆伊犁州霍城县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44.32度,东经80.79度。
新疆有哪些地震带
乌恰-喀什地区(包括巴楚-伽师)。是中国大陆主要的强震活动区,历史上曾发生过1902年阿图什8级大震。1900年以来平均2.5年发生一次6级以上地震。尤其是1996年-2003年期间,在伽师附近连续发生12次6级地震,形成了近些年中国大陆6级地震集中活动区,地震造成的灾害损失也是最严重的。
乌什-柯坪地区。是新疆6级地震的主要活动区,上世纪以来共发生6级地震22次,约5年发生1次6级地震,地震活动水平高于天山地震带其他区段。
南天山东段(包括库尔勒-轮台-库车-拜城)。历史上曾经发生过1906年和1949年库车2次7.3级地震和6次6级地震。最近20多年以5级地震活动为主。1998-1999年经历了一组5级地震活动。
北天山地震带(包括乌鲁木齐-西部边界)。曾是新疆强震活动的主体地区之一,二十世纪上半期发生过3次7级地震和10余次6级地震。
阿尔泰地区。地震活动强度大,但频度相对较低。2003年9月27日,在阿尔泰北部边境的俄罗斯境内又发生7.9级地震。
地震
地震时躲在哪里最安全
1、发生地震后,能形成“生命三角空间”的地方是最佳的躲避地点,承重墙角,大冰箱旁边,厨房,厕所,储藏室等空间比较小的地方都是可以躲避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可能形成生命三角,不至于完全坍塌。躲避时尽量靠近水源处。 家里最安全空间依次如下:厕所,厨房,承重墙的墙根下,铁质,实木床下。
2、选择合适地点后,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同时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以免震时摔倒或因身体失控移位而受伤,保护头颈、眼睛和掩住口鼻;静心等待最佳逃亡时机。
3、地震发生之时是躲还是跑,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如果你离房屋的门较近,屋外又有大面积的空地,抓住这短暂的时间跑出屋外会很安全,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还是就地躲避,不要乱跑为好。
地震来了怎么做
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到坚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晃动时间约为 1 分钟左右。这是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地震
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当大地剧烈摇晃,站立不稳的时候,人们都会有扶靠、抓住什么的心理。身边的门柱、墙壁大多会成为扶靠的对象。但是,这些看上去挺结实牢固的东西,实际上却是危险的。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此外,还应该注意自动售货机翻倒伤人。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机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不要听信谣言,不要轻举妄动
在发生大地震时,人们心理上易产生动摇。为防止混乱,每个人依据正确的信息,冷静地采取行动,极为重要。
从移动新闻、微信、短信等中,把握正确的信息。相信从政府、警察、消防等防灾机构直接得到的信息,决不轻信不负责任的流言蜚语,不要轻举妄动。
相关推荐
台湾省地震最新消息:截至目前今已发生3次地震
3月25日地震最新消息:秘鲁发生5.3级地震
地震最新消息:巴布亚新几内亚发生5.4级地震
新疆今日地震最新消息:和田地区皮山县发生3.1级地震
青海海西州德令哈发生3.4级地震 部分地区有震感
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发生4.3级地震 雅安乐山成都等有不同程度震感
地震最新消息:新疆接连发生2次3级以上地震
云南昭通市巧家县发生3.7级地震 鲁甸永善会东等有震感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