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是哪个省的地方戏(黄梅戏起源于哪个省)。本站来告诉相关信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戏曲的种类,据说有三百六十多种。有研究者曾根据各剧种的分布范围、影响力、活跃程度以及获得梅花奖的数量,弄出了一个全国戏曲剧种排行榜,将湖南花鼓戏排在第14位。百度搜索引擎,则依据关键词大数据,发布动态的“戏曲剧种排行榜”。湖南花鼓戏的搜索指数,常年排在前面十几位。可见,在蔚为大观的中国戏曲中,湖南花鼓戏具有较高地位。
严格地说,湖南花鼓戏不是一个单一的剧种,而是湖南省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方言和风俗不尽相同,各地的花鼓戏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故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等六大流派之分。不过,六大花鼓戏流派的声腔、曲调、乐器有许多相同之处,将各路花鼓戏流派均归为一类,也未尝不可。
在湖南地方戏中,花鼓戏无疑是最流行的剧种。繁荣时期,不仅省里有花鼓剧院,几乎每个县市都有专业花鼓剧团,半职业的花鼓戏班子更是不计其数。花鼓戏表演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可用如痴如醉来形容。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老家的集镇上新建了一座影剧院,曾邀请县花鼓剧团前来演出。一连演了20天,每天演两场,几乎场场爆满。县花鼓剧团把所有能演的剧目轮番演出了几遍,观众仍然百看不厌。有的热心观众还在影剧院的大门外,张贴自己的剧评,与剧团进行交流。那种追剧场面,如今想起来都令人感慨万千。
然而,你可能意想不到,晚清和民国时期,湖南花鼓戏曾被视为淫戏,严令禁演。如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省会长沙就曾发布过禁演花鼓戏的“四言训示”:“省垣首善,敦俗为先,淫戏卖武,谕禁久宣。”在省内其它地方,花鼓戏同样被严厉禁止。当时有报纸刊登过岳阳查禁花鼓戏的消息:“花鼓淫戏,大干例禁,平日且不敢演唱,何况国制限内。现在该邑西乡奉扬团,擅敢违禁,演唱淫戏。梁大令访悉,随即严饬,差役驰赴该地,率同团保签拘班头,并将会首等一并解案研讯重惩,以维风化。”在常德,也有“禁演淫戏”的报道:“警察局行政员曾君德生,曾在省垣警察学堂毕业。昨奉府尊礼派斯席,接事以来,除昼夜查拿烟赌外,并查拿演唱花鼓淫戏,以端风化。”那时的湖南,官府一旦发现民间演出花鼓戏,就会对戏班和艺人进行严厉惩罚,如捣毁戏班的演出用具、让艺人游街甚至坐牢。
那么,花鼓戏为何会被视为淫戏呢?这就要从花鼓戏的起源说起。花鼓戏源出于民歌,在清代初期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地花鼓,然后受当地湘剧、祁剧等大剧种的影响,演变成了多声腔、多角色、有说有唱、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形式。由于花鼓戏起源于田间地头,难免掺杂俚语淫词,且剧目大多以男女相悦的风流事件为题材,自然与中国传统礼教格格不入。如流传极广的传统花鼓戏《烧火》,内容竟是公公与媳妇打情骂俏,唱词十分香艳肉麻。
此外,与其它剧种比较,花鼓戏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不太注重故事情节,而是追求喜剧效果,靠制造喜乐气氛取胜。所以,花鼓戏的语言、音乐、动作都力求机智有趣,生动活泼。这种自由奔放的表演特点,也让礼教卫道士们难以接受。如花鼓戏《梁祝》,就比其它剧种的《梁祝》更为大胆露骨。剧中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同宿一幕,两人四腿交叉,身子紧贴,台词诙谐。
花鼓戏的另类与出格,令礼教卫道士十分憎恨。为抹黑花鼓戏,有卫道士甚至编造出了“花鼓淫戏演十出,十个寡妇九改节”的谣言,称某乡因演出了几天的花鼓戏,两个月内相继有14名寡妇改嫁,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卫道士把寡妇改嫁当作失节,但文明人都认为寡妇改嫁乃人之常情,无可非议。如果花鼓戏真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倒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不过,无论卫道士如何污蔑,无论官府如何查禁,民间演出花鼓戏仍屡禁不止。如《醴陵县志》中记载:“采茶一名花鼓,政府以其导淫,悬为历禁,然农村往往于新春偷演,禁不能绝。”意思是,在广大农村地区,因官府鞭长莫及,人们依然偷演花鼓戏。由于偷演花鼓戏的舞台十分简陋,花鼓戏班也因此被人们戏称为“草台班子”。
为了求得生存空间,花鼓戏艺人也兼唱地方大戏剧目,作为掩护。如长沙花鼓戏班同演湘剧,邵阳花鼓戏班同演祁剧,常德花鼓戏班同演汉剧。每遇官吏前来查禁,就立即改唱大戏(大戏属正统戏,一般不禁)。等官吏走了,又唱花鼓戏。更有趣的是,在湖南浏阳与江西万载交界处,有个叫铁树关的地方,人们曾在山上搭建了一座两面戏台,红色的一面朝湖南这边,黑色的一面朝江西那边。演出花鼓戏时,湖南地方当局来禁戏,就在黑的一面演出。江西地方当局来查禁,就在红的一面演出。这样一来,还真避免了不少麻烦。
进入民国以后,花鼓戏仍受官方打压。一些花鼓戏班为争取合法地位,尝试进入省会长沙演出,但屡遭查禁。如民国元年(1912年)正月,来自洞庭湖区南县的新泰班,在班主王三乐率领下,赴长沙八角亭绿萍茶馆演出。仅演了几天,就被当局驱逐出城。此后30多年间,湖南花鼓戏艺人不断进行探索与改革,尽量向地方大戏靠拢。终于在1946年,获得了进入长沙演出的许可证。从1948年至1949年,先后有20多个花鼓戏班进省城演出,一些戏班后来扎根省城。
1949年以后,花鼓戏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巨大变化,艺术地位得到全面提升。传统剧目《刘海砍樵》等经过改编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并走出国门赴美国、日本演出。新创作的现代戏《打铜锣》、《补锅》等剧目也大受欢迎,还拍成了电影。花鼓戏作为一种地方小戏,影响力明显盖过了湘剧、祁剧等地方大戏。2008年,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后,许多专业花鼓戏剧团陆续改为花鼓戏保护中心,纳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今天的花鼓戏演出,与繁荣时期比较,可能有所滑落。但在自媒体直播平台上,仍然活跃着大量花鼓戏粉丝。一些花鼓戏小视频的点赞量多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不少花鼓戏艺人的直播室,在线人数经常上千人。显然,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的花鼓戏,借助自媒体直播平台,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文/谢志东)
TAG:[db: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