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在我门下求学而六艺精通的弟子,有七十七人。”(《史记·孔子世家》)《论语·先进》篇中也记载了儒家学派早期的十位学者,亦是被孔子非常看重的十位门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后世将其合称为“孔门十哲”。孔子对十位门生的脾气秉性也有评价,孔子说:“师也辟,参也鲁,柴也愚,由也喭,回也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其中提到的“参也鲁”,是指:“参”,曾参(shēn);“也”,句中的语气词,表示停顿,不用管它;“鲁”,笨,愚钝,迟钝。这句话直译过来,孔子说自己的弟子——曾参啊,迟钝!
曾子像
曾参(曾子),字子舆,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学大家,孔子晚年重要弟子之一,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参以“致孝”闻名,参与编制《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曾子年谱》载,孔子临终时,将他的孙子(孔鲤之子)子思托付于曾参,子思又是孟子的老师,这是儒学师承。所以,从史料看曾参十分得孔子器重,也是儒家学说的主要继承者和传承者。那么,孔子为什么要说自己的得意弟子“参也鲁”呢?
这事儿得从曾参的父亲说起。
曾参的父亲——曾点,字皙,又称曾皙、曾晰、曾蒧(diǎn),亦是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是孔子30岁左右第一批授徒时收的弟子,比孔子小6岁。
曾皙像
曾皙在孔子的众多学生中属于那种敢说敢为、敢作敢当、不拘小节的人。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死时,曾皙前往吊唁“依门而歌”,管你是谁,于国无力之人,我看不上!被时人称为“鲁之狂士”。《论语·先进》篇载,曾皙和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孔子问这四位学生的理想志向。子路直截了当的说:“我三年内可使国家兵强马壮,外能御敌,内能懂礼。”;冉有谦虚的说:“我要做大邦总理,三年内使百姓生活富足。”;公西华委婉的说:“我愿做一些宗庙祭祀之类的行政工作。”;曾皙却说:“我愿在深春的时候,穿上春天的服装,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儿走回来。”曾皙所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祥和的大同世界,亦是孔子所向往的。孔子听后“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曾皙)也。’”孔子对曾皙的志向极大赞同。
对于这样一个孔子赏识又敢作敢当的“鲁之狂士”,他是如何教子的呢?
《孔子家语·六本》记载:
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日:“向也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而闻之,知其体康也。
曾皙的家门可谓是显贵的不得了,祖上夏王少康的次子曲烈,被封为甑子爵,建立鄫国(曾姓之源)。可到曾皙这辈,早已没落。所以,曾皙一家耕田务农,以度家用。据载,有一次爷俩在瓜地除草务农时,曾参“误斩其根”。请各位看官注意这个“误”字,说明曾参是不留神失误所致,他不小心才把瓜苗的根斩断了。对于这个“不留意,不经心,不故意”作为家长会怎么处理呢?或是权且装作没看见,给儿子留点面子——毕竟孩子大了,况且一苗之根而已;或是注目微笑,微嗔,以示警告——办事要专心细致认真仔细;亦或是怒目圆睁,大声训斥,以此责骂——毛手毛脚下不为例。那么,曾皙作何选择呢?
“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建”,拿起;“杖”,棒,棍,另一说为扁担。曾皙非常生气,顺手拿起大棒子(扁担)朝曾参的后背“呼”的抡了过去。这是父子?笔者认为这一气呵成的动作,《水浒传》梁山好汉江州劫法场,搭救宋江时也不过如此(玩笑了)。“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不知是曾参被父亲的举动吓住了,还是乖乖的接受惩罚,曾参被打得扑倒在地——昏死了过去——如果是一杖打昏,曾皙怒气之胜;如果是多杖打昏,曾皙何其不解气啊!“有顷”过了好一会儿,曾参清醒过来,“欣然而起”。“欣”,快乐,喜悦的样子。曾参没有惊慌害怕,没有不知所措,也没有躲藏逃避,更没有眼含冤屈以博同情,而是面带微笑的跑到父亲面前,直直的跪了下去。得,曾参被他爹打傻了!其实,这是曾参“致孝”的表现。曾参面带担忧的神情对父亲说道:“刚才儿子得罪了父亲,害父亲用力教训。父亲您没因此而受伤吧!”曾参请息怒恕罪。
回到家,曾参拿出琴来,弹起曲子,哼着快乐的歌调,想让父亲听到他的歌声,知道儿子的身子并无大碍,心境平和没有记挂刚才的事情。
曾参到底还是没禁得住这大棒的威力——病倒了——不能上学侍读于孔子,就拜托同学向孔子请假。
曾参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年纪轻轻的,学问很渊博,领悟力又强,尤其孝顺父母更是远近皆知。孔子知道这件事后会如何赞赏曾参呢?并没有!
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
孔子大怒,他告诉门生弟子:“曾参,以后不要让他来了!”
曾参被恩师勒令退学!
“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曾参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事,不应该被退学,就托人向孔子问明缘由。
孔子说:“你没有听说过吗?以前瞽叟有个儿子名为舜,舜对于父亲的服侍是这样的:只要父亲有事情要找他,他没有不在身边的时候。但瞽瞍找舜想杀死他的时候,他就从来不会出现。
瞽嗖用小棍子打他的时候,他就老实地挨打,当瞽眼用大木棍打他的时候他就逃跑,因此瞽叟没有犯下违反父道的罪过,舜也没有丧失自己的孝道。如今曾参在服侍父亲的时候,舍弃身体去等着父亲大怒,被打死了还不知道躲避,自己死了以后就会让父亲陷于不义的境地,还有比这样更为不孝吗?
这样一来,你就不是天子的良民,而是杀害了天子的子民,你的罪过有谁比得上呢?”曾参听到以后,说道:“我的罪过很大啊(参罪大矣) 。”于是就到尊师孔子那里谢罪,求得原谅。
孔鲤像
做事要恰到好处,哪怕是行孝也万万不可过犹不及。“愚孝”“死孝”,便偏离了“孝”的本质,也是孔夫子极其反对的。《礼记·檀弓》记载:
伯鱼之丧母也,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也?”门人曰:“鲤也。”孔子曰:“嘻!其甚也,非礼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孔鲤,字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的母亲去世,过了守丧期,孔鲤思念母亲还在为母哭泣。孔子听到有人在哭,就问:“谁在哭啊?”门人回答说:“是您的儿子,孔鲤。他思念母亲,所以在哭泣。”于是,孔子说到:“这太过分了,不合乎礼数。既然守丧之期已经过了,那就应该恢复到正常的生活中,没有必要再哭泣了。”,故人逝去,丧期已过,还应顾及其他家人的感受——母亲去世了,父亲健在,你难道不顾及父亲的感受吗?这就是孔子要告诉自己儿子的话。孔鲤听到父亲的话后,就不再哭泣了。哪怕是对母亲的哀悼之情也要适可而止。
成语“大杖则走”出自曾家父子瓜地之事,“挨打陷父”这件事被时人总结,便形成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之说。
本文结束,喜欢的朋友们请点赞。
本站发布的相关文章已登记【鲸版权】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否则本站有权进行维权!TAG:[db: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