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一个特级教师家教育"潜规则"

来源: 更新时间:2024-03-02 09:27:15
The Beginning

董仲文,原包头市北重一中一位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数学教研组组长、年级组长,现为包头市五中特聘高级教师。从1983年开始,她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带三个班的数学课,每个班都不少于80个人;

她以“轻负担,高质量”为目标,实施学科素质教育,教学成果十分突出,她辅导的学生先后5次获得全国数学希望杯竞赛金牌,并多次获得银牌和铜牌,在全国祖冲之杯数学竞赛和全国数学联赛中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

因此,她本人获得全国“希望杯”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优秀园丁、优秀教练的称号;在2006年包头市初中升高中考试中,青山区10多所学校前10名中有她带出的4名;2009年她被评为享受正高级教授待遇高级教师,包头市名师,内蒙古自治区学科带头人,自治区特级教师。

董仲文在包头市教育界是一传奇人物,九十年代末至今,每年在新学年开始前,内蒙古包头市北重一中校长最头痛的事是处理来自四面八方托门子、找关系纷纷到来的“条子”,“条子”内容大同小异,都要求把孩子安排到董仲文的班。

正常情况下,别的老师最多带两个班,一个班最多50几个孩子,而董仲文每年要带3个班,每班80多人,还挡不住要进的孩子。而与此同时,连续十几年,全国数学竞赛,她的学生年年参加,年年带回金牌。2009年全国数学竞赛包头市取得了4块金牌,她的学生取得2块。

她带的班,各门功课特别是数学均分总是遥遥领先。一年又一年,无论什么样的孩子到了她的班,渐渐地都成了全面发展的好孩子,上高中以后考上清华、北大等重点大学的也很多很多。

因此,想挤进她的班上学成为许多孩子梦寐以求的愿望;在当地的孩子能上董老师的班,也让家长们很有面子。到2002年雪片一样飞来的条子最多时达到200多,怎么办?无奈,学校只有请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来参与处理……

去年,董仲文退休了。包头市五中抢先争取返聘她成功,校长亲自为董老师所带的班配备了现代化的所有讲课设施。于是,奇迹在包头市五中出现,这以后不到一年,各方孩子开始陆续向包头五中集中,各类“条子”开始向包头市五中飞来……

到底是为什么?董仲文掌握着什么“秘密武器”?这一切实实在在成了人们心中的谜。

几天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见到这位传奇老师:瘦高,一头过耳的短发,说起话来蓬松的直发经常甩动,显出与众不同的精干洒脱。我们谈得很投机,谈她,谈她教书育人的“秘密武器”,谈对在她成长过程中能够形成“秘密武器”的那个有功的人——她的母亲。

1 “要求别人做什么自己先做好”

董仲文说,她哪有什么秘密武器?这一切,可能是因为她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教法、做法,而能够让她形成与别人不一样教法、做法包括形成她独特性格的人是她的妈妈。此生妈妈的教导始终影响着她——

仲文的母亲朱岳云出生于湖南临湘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上过4年私塾,长大后结识了中山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毕业的父亲。1954年董仲文的父亲支边,来到了支边所在的企业——内蒙古第二机械制造厂。

母亲当时在厂里是最年轻的女党员,即使当时已经有了3个孩子,也从不迟到、早退。仲文记着,小时候母亲鼓励几个孩子好好学习,做完家务的她总要坐在孩子们旁边拿起一本书看。恢复高考后,哥哥、她、大弟在准备高考,家里经常出现一个场景,即晚饭后或是星期日,全家7口人都在看书,包括还很小的弟弟妹妹也在看小人儿书。

那时爸爸有科研任务,习惯了天天查资料、搞设计,妈妈是天生爱看书,又在不间断地上夜校。那场景十分感人,让左邻右舍赞不绝口。她说楼上吴婶经常下楼到她们家大发感慨,说自己家两个孩子天天打得鸡飞狗跳,仲文家5个孩子,家里静悄悄的。

仲文说,其实她不知道,仲文家也有热闹的时候。1979年的一天,刚下班的妈妈一进家门就问她们:“妈妈今天有喜事,你们知道是什么喜事吗?”她和哥哥弟弟都摇头。妈妈说她考统计师资格通过了!

当时已有万人职工的二机厂只有两个人通过,其中就有妈妈。看着妈妈像孩子一样兴奋的样子,家里的孩子们都兴奋地跳起来。因为她们知道妈妈不容易,妈妈每天早早起来为全家人做早饭,晚上做好晚饭后总是匆忙吃几口就去上夜校。而且她上夜校从不迟到,一直坚持了很多年。

不过,仲文和哥哥、弟弟有点不理解,妈妈这又是何必呢。直到仲文参加工作后,妈妈对仲文说:“仲文,上班当老师了,记着,一个女孩子,轻易不要请假,不要迟到早退。”仲文知道妈妈是希望她好强。

妈妈还特别告诫她:“要求别人做什么,自己先做好。”此时,妈妈的这句话,让仲文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妈妈家务那么多,还要那么辛苦地去学习?她是在做给孩子们看,在身体力行做榜样。

为了妈妈这句话,开始教初中数学课的仲文,不仅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也在难为自己。为了端出的每一碗“水”是高质量的,也为保证自己“桶”里的水是高质量而且是满满的,仲文到处找一切可以找到的难题解答,还到附近的一个个学校拜访同行。

无论哪一家学校考试,她会在考试后的第一时间上门要到人家的试卷,然后拿回家分析,做出试卷分析报告。每个周末,她在疯狂地做题,她说:“因为我不希望哪一天被学生问倒。”就为这,她做过的题真的是数不清了。

她在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参加各类学习,参加各类教师业务竞赛,参加在职研究生考试和学习,2001年她参加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的复习考试,2005年在内蒙古师范数学院获得数学教育硕士学位。

重要的是,她也像妈妈当年影响她一样影响她的学生,影响她的女儿。学生们看到她总有看不完的书,考不完的试;女儿每天起床一睁眼,见到的妈妈总是在看书。她是希望同学们和女儿明白,她这个当地教学还算出名的老师,始终没放松过自己的学习,学习是她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她妈妈的影响下,她兄弟姐妹5个孩子,工作学习都非常出色,一位留美博士毕业,另外还有3位硕士毕业,一个本科毕业:仲文的女儿也很出色,先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习,毕业后考入美国的一所大学,在读硕士学位。

假期“计划”是必须有的

仲文上学时家里有一景,每到假期,家里来的客人都会注意到,几个孩子的床头上都贴着自己的假期计划。仲文说,她刚上小学时的第一个寒假,妈妈坐在自己的对面,说要帮她制订寒假计划。她不知该怎样制订。

妈妈拿一张纸过来说:“很简单,就把每天要做的事按时间顺序排个表。”于是,在妈妈的帮助下,仲文做出有生以来第一个计划:

1、早晨8点起床,吃早饭;

2、8:30收拾家;9:00写作业;10:30休息;

3、11:00帮妈妈准备做中饭的菜;

4、下午帮妈妈拆毛裤毛衣,看书;5、5:00帮妈妈准备做晚饭的菜。

仲文说:看上去安排得满满的吧?那时爸爸妈妈都上班,妈妈让我和哥哥订计划,目的是不让我们出去玩。她给我们找书,包括小人书,还找出一条毛裤,让我拆。

写完作业,我摘菜洗菜,哥哥和面做馒头、擀面条,父母回来后炒菜,让我们站在旁边看。与别人的母亲不一样的是,我的母亲每一天过后,会逐项检查,看哪一件事没做好。

一旦做好了,她会说:“你看这件事这么一做后不一样了吧?”等到稍大些,我们的假期计划里就有了织袜子手套什么的内容,那时,我哥哥也跟着妈妈学(妈妈说小孩子做这样的活聪明),学到最后,我们织袜子遇到有坡度时都会处理,做衣服会抠兜、上肩。妈妈认为,如写作业写累了,做家务是最好的休息,干一会儿家务再去写作业,效果要好。

从小锻炼做假期计划的好处是让我习惯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先做计划,让所做的事主次分明,提高效率。

我做妈妈后,我让女儿计划学习生活,要求她大量读各种名著,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当她养成习惯后,善于规划自己的生活,计划干什么就一定干什么。

到美国后,我去美国看她,她不和我们一块去玩,说是计划要去哈佛,就一定去。女儿早已形成计划生活计划学习的习惯,每天上午几点干什么,下午干什么,都在计划中。

同样,对班里所有的学生,我也是让她们养成计划学习和生活的习惯。接新班,一开学我肯定会先教孩子们制订学习生活计划,要求具体,不要长篇大论。比如这学期你在课堂上是什么状态,作业达到什么状况,期中考试和上学期相比是什么情况?

有个叫杨轶的学生获得过全国数学竞赛金牌,后考上清华大学,又考入美国加州大学,在一次介绍经验的家长会上,这孩子的妈妈说:“如果说向大家介绍经验,我要说我们家孩子大事小事都做计划,计划订了,就不再改变。”

这说明,我已让我的学生养成了大事小事都有计划的习惯。比方说,还有一个月要考试了,我就让大家分析自己的情况,订出有实际内容的计划,如有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很具体。

仲文家的弟兄姐妹们在成长过程中尝到了计划安排学习生活的甜头,不仅使每个人在各自的工作中表现得很从容和优秀,也使他们的生活充满情趣。现在,父母接连故去了,但忙碌的弟兄姐妹们在网上有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各自都在一个网上挂着自己的名字。

5月,几个人开始筹划全家人去西藏旅游,页面上,大哥董平确定:总策划董平和董红(小妹妹),西藏方面负责董荣(大弟弟)做出在西藏旅游的计划,青海方面计划由仲文做,一个月后,大哥在网上问:西藏一行不知各位计划做得如何?

小妹马上在网上说:大哥,计划马上贴到网上。大哥再问:青海方面的计划怎样?急得仲文不顾一切,加班加点把计划搞出来,贴到网上。

妈妈有一句话我用了30多年

仲文说:妈妈总爱说一句话:“哎呀,太好了!”

我们按时起床,她说:“哎呀,太好了!我闺女(或儿子)睡晚了,还能按时起床。”

我们不挑食,她说:“哎呀,太好了!我闺女(或儿子)怎么不像别的孩子一样挑食呢?”她会很像那么回事地问爸爸。

假期里,我们做完作业,按照她的分工,摘菜的,做饭的都做好了,她一进家门会说“哎呀,太好了!你们这么能干,连邻居都羡慕我和你爸爸。”

第一次收拾家,妈妈回来就说:“哎呀,太好了!还是养闺女好。”经她这一夸,我以后就特别爱收拾家,包括过年,家庭布局和收拾的总策划全是我。

值得一提的是,她的夸奖是那么发自内心在说,夸得有内容,无论谁都会认为确是那么回事,所以,家里人都希望被她夸,没被夸的人也心服口服。

特别是我发现她的夸奖是渐进的,在逐步要求你,让你蹦一下能够够到。渐渐地让你离她的目标越来越近。如果你做不好,她还会让你换个做法。

仲文在以后的教学中,也自觉不自觉地用着妈妈的方法,有的放失、适度地夸孩子们成了她最好用的激励办法。

班里有一个孩子叫刘通,刚进班里时很淘气,学习不用心。分进仲文的班后,在第一次考试前,仲文对这个孩子说:“你只要用心,成绩靠近我对你的要求就行。”孩子点头。结果考试成绩出来,进步一大截子,仲文马上面对全班同学表扬他。

以后又找机会一次次鼓励这孩子。过一段时间,孩子妈妈给仲文打电话说:“董老师,您用了什么办法?这孩子变了,不玩了,学疯了,每天就在看书。”后来,刘通考上了清华大学。还有一个学生刚进仲文的班时,学习成绩在班里排最后。

文开始注意他,讲课时只要他有反映马上就叫他回答问题,答对了就表扬他,这样逐步追赶,一年后,这个孩子能考80多分。几年后这孩子如愿考上了大学。还有一个学生理科成绩差,家长托人调到仲文的班。仲文注意到,这个学生理科成绩虽然不好,但语文老师却在夸他。

就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这个学生总躲着仲文。后来,正赶上学校让仲文在全校组织一个安全主题班会,仲文提议让这个学生主持班会并做朗诵。结果是这孩子的朗诵抑扬顿挫,声音好极了。

下来后,仲文骑单车下班路上看到了这个学生,就下车和这个孩子一路走一路聊,说:“哎呀,太好了!没想到你朗诵得这么好,你语文学得比我当年好。我当初语文考90都很难。”这孩子听到老师这么夸他,感动地说:“董老师,您放心,今后即使我语文考最后,数学也要考第一。”后来,这个学生参加中考,数学总分120分,他考了199分。”

多少年过去了,就这样夸着夸着,妈妈的做法在家里形成的“潜规则”,让仲文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被沿用和完善着,形成了被别人认为的“秘密武器”,并且帮助她在探索中学生潜质和能力教育中顺风顺水,获得家长和学生的信任。

许多家长说,孩子到了董老师的班,课业负担很轻,学习成绩很好,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强,学习习惯很好,根本不要家长再去多操心了。大概这也就是学生家长争相把孩子送到董老师班的原因。

THE END

TAG: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