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不打骂孩子 孩子犯错误了应该怎么处理?

来源: 更新时间:2022-10-15 18:54:23
The Beginning

我的育儿理念一直在强调尊重孩子、倾听孩子、理解孩子,有些朋友担心:这样会不会造成溺爱和放纵孩子呢?

我在《将心比心 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一文中曾说,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并不是溺爱孩子,并不是意味着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的,我们容许孩子所有的情感,但这并不等于行为上的纵容,只有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被许可时,才会变成溺爱。

我在《忍无可忍,能不能打孩子》一文的最后,写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让你无可奈何、崩溃抓狂的时候,如果不打又不骂,我们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的对策是:1、平等待人,2、倾听心声,3、友好沟通,4、以理服人,5、合理惩罚。

比如,孩子不高兴时打人、骂人或摔东西,我们首先应该尊重、理解和接受孩子本身的情绪,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不高兴,妈妈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也会生气;然后,倾听他的内心想法(他究竟想达成什么愿望,为什么);进一步与他交流,帮助他通过其他途径去释放情绪,帮助他解决他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要让他明白,打人骂人摔东西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以后不能再犯。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孩子,同时绝不纵容孩子的恶习。关于两者的尺度问题,我还写过《放纵孩子和尊重孩子的区别》,可以参考。

我说的第5点是:合理惩罚。一听到“惩罚”这两个字,很多人已经毛骨悚然,因为我们本能地联想到打、骂、罚站、关禁闭等等恐怖的手段。实际上,惩罚孩子绝不是简单地施暴!惩罚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什么时候应该惩罚?如何惩罚最有效?惩罚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惩罚需要注意什么原则?怎样才能让孩子被罚的心服口服?今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拿什么来惩罚你,我的孩子?

(一)犯了错,就要罚。首先需要正确判断孩子的“错”。

扯一句题外话。克林顿和布什在交接政权之后,克林顿对布什说:“你只做你认为正确的事情。”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一,要做正确的事,Do the things right;第二,才是想办法把事情做正确,Do things right。

所以,关于惩罚孩子,第一,判断该不该罚?如果确实该罚,那么就是做了正确的事;第二,才是想想怎样罚的有技巧、有立场又不伤害孩子、让孩子心服口服、有利于孩子成长等等,即把事情做正确。

千万不能孩子一调皮捣蛋就想到要怎么去制服他们,先别急着“罚”,我们必须先要判断,然后才能执行。“犯了错就要罚”,这个原则或许本身没什么问题,可是,什么是“犯错”呢?以我们大人的眼光,去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对还是错,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孩子的“错误”在成长过程中随时可见,我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类:

(1)出于好奇心和探索欲的破坏、淘气;

比如,把遥控器拆了、把冰箱门弄坏了、把电器按钮抠下来,等等。

(2)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能力不够,而造成的失误;

比如,吃饭时把碗打碎了、想拉小弟弟走路却把人给拽摔跤了,等等。

(3)故意犯错,道德品质或者是非观念存在问题;

比如,吐口水,偷东西,虐待他人,不爱护公物等等。

第一类错误,是我们应该鼓励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孩子优秀的天性,我们要保护孩子的破坏力和创造力,还可以陪孩子一起享受这个过程。我的博文《怎样把孩子的破坏变成创造》《利用孩子的淘气挖掘其潜能》等等中有实例。

第二类错误,是我们应该宽容的,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宝贵经历,关键不是罚,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主动想办法避免再一次犯类似的错误。“自食恶果”之后,吃一堑,长一智,例子下文说。

第三类错误,就是我们不能让步的原则性问题,除了帮助孩子建立是非观念、培养道德意识,我们家长也要及时反省自己的处世方式和教育方式,有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没有引导孩子遵守社会规范?

(二)我认为惩罚孩子最有效的方式:自作自受,自食恶果。

1、实例:打翻杯子。

有一次吃饭时,我们每个人都装了一杯饮料喝,笑笑在餐桌前手舞足蹈,一不小心,咣当一下把饮料杯给撞翻了,哗~~饮料撒了一桌一地,幸好我眼疾手快,保全了杯子!

通常这种情况,家长会有两种做法。第一种,孩子又闯祸了,添麻烦了,脾气暴躁的家长顿时开骂:“连个杯子都拿不住?怎么回事啊?你别喝了!”孩子哇哇大哭。【这是完全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第二种,理解孩子的行为,孩子年龄小,心有余力不足,打翻饮料不是故意的,所以非常宽容:“没事没事,妈妈再给你倒一杯喝!”【这种做法表面上看确实是尊重和理解孩子,实际则是放纵了孩子的错误,孩子没有得到任何失败的经验。】

如何让孩子“自作自受”“自食恶果”呢?

妈妈:“笑笑,你的饮料没了,现在你没有喝的了哦。”

笑笑瘪瘪嘴:“啊?”

【没有饮料喝,这就是打翻杯子的后果,自己承受。】

妈妈:“嗯,而且,请你把桌上和地上收拾干净!”

笑笑瞪大眼睛:“啊?”

【把环境弄脏了需要打扫,这就是打翻杯子之后必须承担责任。】

笑笑拿起抹布,仔细地擦桌子和地板。看着其他人杯子里的饮料,无比羡慕,笑笑不喜欢哭,但是能看出来他的委屈,他开始央求:“再给我倒一杯饮料好吗?”

妈妈并非不通人情:“嗯,可以,不过你这次要小心一点哦,告诉我,怎样做,才不会把杯子打翻呢?”笑笑想了想,挥舞着手臂说:“不能这样。”他又意识到,杯子放在桌子的边上,也是比较危险的,容易碰到,于是把杯子往里推了一点,说:“放在这里比较好!”

OK,大功告成。第一,笑笑已经尝到打翻杯子的“后果”:没有饮料喝;第二,笑笑明白了需要自己承担的责任:打扫卫生;第三,笑笑懂得了下一次如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吃饭时不要手舞足蹈,杯子不能放在桌子边。

2、实例:油乎乎的手乱抹别人的衣服。

笑笑吃饭吃的满手都是油,妈妈本来是拿一块抹布来给笑笑擦擦手,谁知,小淘气包居然故意把油乎乎的双手,往妈妈的衣服上抹,抹完之后还哈哈大笑。这属于故意犯错。

妈妈:“脏手不能往别人的衣服上擦,这样不礼貌!”

笑笑还是嬉皮笑脸,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妈妈:“看,妈妈的衣服被你弄脏了,怎么办?”

笑笑不以为然:“脏了就洗呗!”

妈妈非常严肃:“好,你去洗!”

笑笑大惊失色:“什么,我洗?你,你洗!”

妈妈坚持原则:“是你弄脏的,你负责洗干净!”

虽然笑笑根本洗不干净衣服,只是随便在清水里搓了几下揉了几下,但是,他明白了,他犯下的“错误”,就要自己去承担责任、自己去补救,而不是一笑而过,别人替他收拾。

3、实例:不肯自己吃饭。

这个例子我专门写过:《我把不吃饭的孩子“绑”了起来》。笑笑想一边玩,一边吃饭,于是嚷嚷着让妈妈喂饭。妈妈用一根绳子把笑笑的双手绑了起来,笑笑纳闷,妈妈回答:“有手的人,都是自己吃饭的,你不想自己吃饭,就像没有手一样,所以我就把你的手绑起来。”很快,笑笑就切身感受到没有手实在太不方便了,不能玩玩具,不能骑车……妈妈趁热打铁:“要么,你有手,你就必须自己吃饭,你也可以玩;要么,你没有手,你不用自己吃饭,妈妈喂你,但是你也没有手去玩。两种情况,只能选择一个!”这个过程,笑笑逐渐意识到手的重要作用:“我不想没有手!”在重获自由之后,主动要求自己吃饭。

为什么要自己吃饭?因为你自己有手,你就要独立地生活。然而,给孩子讲道理,光靠一张嘴去“讲”,好像不起作用。何不用实际行动让孩子品尝一下“后果”?好,既然你不愿意自己吃饭,不愿意利用你自己的双手去生活,那么,我就暂时剥夺你拥有一双手的权利!

绑起来,不是“暴力”,整个过程,一点语言暴力和行为暴力都没有,没有仗势欺人,也没有强迫和伤害。这种自然的惩罚方式,只是为了让孩子通过实际的感受,理解“没有手”的后果,进一步明白“有手就应该自己吃饭”的道理。

总结:自食恶果、自作自受的惩罚方式

既然犯了错,那么就要感受一下错的“后果”,让孩子通过自身的经历,去获得教训,获得经验,从而主动避免再次犯错,这比家长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要有效得多!

孩子在受到家长的惩罚时,经常会有委屈感和抵触感,甚至会有仇恨感。但是,如果采用自然惩罚法,他品尝到自己酿下的苦果,就会把原因归结为自己的责任,避免和家长起冲突,减少了抵抗情绪。

(三)其它惩罚方式:开罚单,约法三章,暂时剥夺权利。

1、开罚单。列一张表格,里面填上不好的行为,比如吐口水、骂人、摔东西等,下方对应填上相应的惩罚。只要日常生活出现不好行为,立即“开罚单”。

2、约法三章。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惩罚条例”,让孩子自己提出具体的建议,然后双方都要遵守。这样孩子感觉被尊重,会有主动性。

3、暂时剥夺权利。比如一旦犯错,就不能看动画片、不能玩皮球。

(四)我不赞成的惩罚方式:打骂,精神暴力,收回妈妈的爱,做家务。

1、不赞成:打骂,行为暴力,语言暴力,精神暴力。

很多家长一听到惩罚,就想到打骂,有的“单打”,还有父母的“混合双打”。惩罚并不等于体罚,这个我不用多说了,前一阵刚写过《忍无可忍,能不能打孩子》,我认为打孩子是家长愚昧、无能、偷懒、暴躁的表现。打孩子的结果,要么越打越叛逆,要么越打越懦弱,你希望是哪一种?

   “再淘气小心我揍你”,这种方式虽然没有痛下毒手,但这是一种仗势欺人的恐吓、威胁和强迫,属于精神暴力。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性格,也许当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被吓住了,终止错误,不过孩子并没有明白真正的道理。

2、不赞成:收回妈妈的爱。

“你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这是很多妈妈经常脱口而出的话,孩子犯了错就要付出爱的代价,妈妈的爱将被收回。虽然我们心里知道我们依然爱孩子,我们有口无心,但是,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他会感到恐慌,他会担心,他会没有“安全感”,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会不断地验证“妈妈是否爱我”,如果我怎么怎么样,妈妈是不是就不爱我了?

6岁以前,“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安全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是自信和信任他人的基础,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受冷落、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容易逃避问题、嫉妒别人等等。

所以,不要让孩子感觉犯错之后就失去了妈妈的爱,要让孩子知道,即便你没有达到爸爸妈妈的标准和要求,我们依然爱你,这种爱是无条件的,但是,是有原则的。

3、不赞成:做家务。

好像很多育儿专家和育儿书上都建议,可以惩罚孩子劳动,做一些家务。学校也经常采用这种惩罚方式,让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去打扫卫生什么的。

我个人相当反对这种方式。劳动本身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做家务是主动分担家庭责任,说明一个人勤劳、能干,怎么与“惩罚”联系在一起呢?孩子以后会想:我才不做家务呢,我又没有犯错误!

(五)惩罚孩子的目的:规范孩子的行为,建立责任感。

1、规范孩子的行为。

孩子生来是无限“自由”的,随着逐渐长大,就出现了各种各种的“规则”。当他不明白这些规则,就会犯错。心理学家帕德里克•特罗布说:“教育是建立在一系列纪律和规范的基础上,这些规定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什么行为是被允许的,什么是被禁止的,更广义地说,就是区分好与坏。”

回到本文开头,我曾说: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被许可时,就会变成溺爱和放纵。所以,我们应该帮助孩子认识规则,并且遵守规则。自作自受、自食恶果的惩罚方式,孩子通过自己不断的实践和尝试,就会慢慢掌握规则。

2、建立责任感。

即便是成人,谁都会犯错,但是犯了错之后,是不是有勇气和能力去承担责任?我想,犯错的过程,应该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过程。比如,打翻了杯子,就要自己打扫卫生;弄脏了衣服,就要自己去清洗;损坏了东西,就要自己去修理;弄乱了房间,就要自己去收拾……“惩罚”本身不是目的,惩罚使人懂得什么是责任,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六)惩罚孩子的作用:吃一堑,长一智。

成长,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吃一堑,长一智。

人生最重要的是积累经验,成功中有成功的经验,失败中有失败的教训,错误中有错误的缘由。经验教训总结起来,人生才能不断向前。真正高明的“惩罚”,不是打骂、不是罚站、不是取消零花钱这么盲目,而是能对孩子的成长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一味地“说教”,并不一定能教给孩子什么,反而让孩子厌烦麻木,根本起不到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效果。还不如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思考,先“吃一堑”,然后,从错误中得到教训,“长一智”,以后不再重蹈覆辙,这才是最重要的。让孩子的每一个错误都和进步一样有价值!

(七)惩罚孩子需要注意的原则

1、惩罚孩子必须让他知道为什么,明白原因才能根除错误。

2、越要惩罚,越要尊重,不能进行赤裸裸的人身攻击。

3、家长心平气和的时候才能惩罚,如果自己情绪不好,先放一放。

4、惩罚要坚持一定的标准和原则,不能随心情而定。

5、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以免冤枉或者误解。

【结束语】

想要孩子成长,就要允许孩子犯错。犯错的过程,是亲身体会的过程,是积累经验的过程。让孩子通过“自作自受”“自食恶果”的方式接受惩罚,有助于规范行为、培养责任感和抗挫折的能力。

没有适当的惩罚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是惩罚绝不是简单的施暴!怎样惩罚的巧妙又合情合理,让孩子心服口服,却是一门技术。惩罚本身不是目的,如何在惩罚中成长和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THE END

TAG: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