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焦点关注

让孩子乖乖听话 不能看拳脚 要看聊效

来源: 更新时间:2022-10-15 00:00:51
The Beginning

我想很多爸爸妈妈都是非常不愿意打孩子的,都说打在孩子身,疼在娘的心,看着孩子哭,自己的心里更难受。

但很多时候家长觉得,对于孩子又不打不行,比如说他喜欢摸插座中间的小孔、喜欢去玩开水瓶,一不小心就触了电或是烫着了,那还不如先打他一顿,让他知道一碰那些东西就会挨打,自然就不敢去碰了。

但我却不太赞同这样的观点,我是那种坚持不能随便打孩子的家长。尤其在孩子三岁以前是打不得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上还处于主要是满足生理需要的阶段,如果过分要求孩子事事做正确、事事做好,不做好就要挨打,这样不见得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反而会给他们留下阴影,甚至让他们错误地理解你的意图。

等到孩子三岁以后七岁以前时,如果犯下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是可以给予一定惩戒的,因为这个阶段孩子已经能够清楚理解导致自己挨打的原因。但十二岁以后的孩子就不要打了,这个时候孩子正在进入青春期,逐渐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识,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体罚孩子的话,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人格受到践踏,有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其实无论对于多大的孩子,我都坚持讲道理是很重要的手段。不要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什么都不跟他讲,做错事打一顿就解决了。这样只会让孩子在犯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归根到底孩子犯错的原因要归责于大人而不该怪孩子。

我在给孩子划定权利范围和物品所有权的时候,也会让他认识家里面的危险物品。如何让孩子意识到危险呢?危险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要让孩子理解,就要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怎样让抽象变得具体呢?我采用的是“以身作则”的方式。

有一次,切菜的时候我的手不小心被菜刀割了一条小口,伤口其实不疼,但流的血有些多,我走到在客厅玩耍的宝宝面前说,宝宝,妈妈的手被刀割了,好疼啊,你能帮妈妈到药箱里拿一张创可贴吗?宝宝先是一愣,不知道妈妈怎么了,然后立即跑去找药箱里的创可贴。

他用比平常快三倍的速度拿来创可贴后,一边在我的指导下小心地给我贴上,一边很关切地问我,妈妈,很疼吗?我就假装哭鼻子的声音说,嗯,好疼啊,都怪妈妈不小心,你看流了好多血呢。

然后我就会跟宝宝解释菜刀的危险性,接下来顺理成章地还给他“介绍”了很多和菜刀有同样伤害性的东西,像水果刀或是家里茶几上的玻璃等等,都是需要小心防范的对象。当然除了解释危险性以外,也要告诉孩子正确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我在使用那些危险工具的时候就会让宝宝在旁边看着,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发现宝宝从小自我保护的能力就比其他孩子强。

隔壁宁之泽这个月已经挨了几次打了,都是为了一件事,刘姐不让宁之泽玩剪刀,看见他玩一次就打一次,谁知道刘姐越打宁之泽越玩,刘姐就一次比一次打得厉害,孩子倒是下午打了晚上就没事人似的,有事的是刘姐,前几天他跑来找我,说她打孩子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我问她,你在打宁之泽之前跟他讲清楚了剪刀是很危险的吗?讲过究竟有多危险吗?刘姐感觉很吃惊,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懂这些呢?只要打他让他害怕,他就不敢去摸了。可是这样真的有用吗?有用的话会一次两次三次地打孩子吗?

我笑着和刘姐说,刘姐啊,他是你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你好好跟他说,我保证他能听懂。刘姐半信半疑地离开,半个月后再见到我,刘姐满面春风,呵呵,你别说,那小子还真听话了哦。

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讲道理,而不是胡乱使用暴力,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这很有可能为孩子以后的暴力倾向埋下种子。还有就是千万不能在很多小朋友面前批评孩子,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十分伤自尊的事情,特别是孩子稍微大一点了,更有可能像大人那样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妈妈心得

不要轻易打孩子!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我们一点一滴教出来的,如果他有什么不对,我们是不是应该先在自身找原因呢?这个错误是不是因为我事先没有跟他讲清楚呢?是不是我也在犯所以他要跟着学呢?先找到自身的原因,再去找孩子的原因,这样既可以避免在生气的情况下不分轻重打孩子,也可以更好地平和自己的心态。

体罚是惩罚孩子的唯一手段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为什么这么多家长都要用这种方法呢?作为父母在对孩子施加体罚的时候,是否考虑过孩子的心情,是否想过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什么样的伤害?你希望孩子仇恨你吗?还是希望孩子畏惧你?如果父母愿意多思考一下,可能就不会这么着急地对孩子举起衣架了。

这个阶段的孩子内心是敏感而深刻的,孩子也许并不会就此不再尊重你,但是至少当时他心中是有愤恨的,如果不是恨你,那他就会恨自己为什么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当这种可怕的心理放大,孩子的心灵就会开始扭曲了。

所以作为父母,每次在想要打孩子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好好地和他讲讲他为什么错了?我们应该多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谈,而不是气急败坏的时候对孩子一顿打,对于小时候挨打我们多半都是记在心里的,也是不愿再记起的,那么别让我们的宝宝再承担这样不美好的回忆。

相反如果我们发现了他犯错的原因,并且加以合理的疏导,说不定我们会发现孩子本身是怀着善意的心情,也可能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做法导致了孩子的错误,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THE END

TAG: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