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 > 综合百科

干姜粥 干姜粥的禁忌功效

来源: 更新时间:2022-09-26 07:26:15
The Beginning

不知道大家对于干姜粥的知识了解多少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干姜粥

本类方剂以温中祛寒或温中止痛药为主而组成,适用于脾胃虚寒证或胃寒证。脾胃位于人体中焦,职司受纳、腐熟、运化、升清、降浊。凡寒食冷饮太过、或外寒直中太阴,或阳气不足,脾胃失于温煦,均可导致上述二证,出现身寒倦怠,食欲不振、吐泻腹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等。治宜温运中焦,祛寒止痛,以促进和加强肠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本类方剂,有的长于温补阳气,有的长于祛散阴寒,有的长于缓和疼痛,有的长于制止呕逆,有的长于运脾止泻,应用时须注意准确选择。

干姜粥的知识介绍

组成:干姜l一3克高良姜3克粳米60克

做法:先煎干姜、高良姜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为粥。早、晚各1剂。

功效与适应证:温中和胃,祛寒止痛。主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呃逆.泛吐清水,肠鸣腹泻。

解说:腹痛吐泻一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气湿虫食之别。本方所治者,系中焦阴寒内盛所致。寒性凝滞,气失流通,不通则痛;脾胃升降失司,则呕逆泄泻交作。治宜温中和胃,祛寒止痛。

方中干姜,既是调味佐餐之品,又是温中祛寒之药。其性味辛热,善入脾胃。《珍珠囊》认为: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痛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本草纲目》进一步指出:凡因寒内入,而见脏腑痼蔽,关节不通,经络阻塞,冷痹寒痢,反胃隔绝者,无不借此以为拯救除寒。因其长于祛脾胃寒邪,助中焦内侵之实证,或阳气不足之虚证均适用。但本品主要在于散寒祛邪,且止痛、止呕、止泻均无专功,故常因证配伍补阳、益气、止痛、降逆止泻之品,以全面切中证情。

高良姜亦善于温散脾胃寒邪,然止痛、止呕作用更为显著,二药配伍,即为《和剂局方》的二姜汤,该方温中之力虽强但燥热之性较剧,且辛辣味颇重;今改作食疗,煮粥食用,则更以扬其长处,避其短处。

现代研究,干姜含姜醇、姜辣素及多种氨基酸。姜辣素对口腔及胃粘膜有温和的刺激作用,故能促进消化液分泌,使食欲增加,并能抑制肠内的异常发酵及促进积气排出。高良姜能剌激胃壁神经,使消化机能亢进。

使用注意:

1.对于久患胃虚寒之人,本方宜先从小剂开始,逐渐增加,并坚持守方,方可收到良好效果。

2.本方温热性质较强,仅可用治寒盛之证,尤以秋冬季节为宜,凡腹痛吐泻因于热邪者,不可选用。

附方

1.椒面粥(《普济方》)

蜀椒(花椒)3—5克,白面粉90克,生姜3片。先将花椒研为极细粉末,每次取适量同面粉和匀,调入水中煮粥,后加人生姜稍煮即可。功效及适应证与上方相似,唯温中散寒,和胃止痛之力更强。蜀椒为大热小毒之品,并有强烈的麻味,故煮粥时用量不宜过大,且服用时间不可过久。

2.吴茱萸粥(《食鉴本草》)

吴茱萸2克,生姜2片,葱白2茎,粳米30—60克。将吴茱萸研为细末,用粳米先煮粥,待米熟后再下吴茱萸末及生姜、葱白,同煮为粥,每日1—2次。功效温脾暖胃,燥湿,疏肝,止痛,止呕。主治脘腹冷痛,呕吐吞酸,泄泻及头痛、疝痛等。吴茱萸为辛苦性热而小有毒之品,善疗肝胃不和所致的胃痛、呕吐、吞酸,以及脾胃受寒之脘腹冷痛、腹泻,尤以止痛和止呕的功效更为显著。因其气味浓烈,且兼小毒,用量不可过大,否则可导致胸中难受,眩晕,甚至视力障碍,错觉等。

3.荜茇粥(《养生食鉴》)

荜茇2—4克,胡椒l一3克,粳米60克。先将二药研为极细末。用粳米煮粥,待煮沸后调入以上二味药末,再煮成粘稠稀粥。功效与主治同上。

4.良姜炖鸡块(《饮膳正要》)

高良姜、草果各6克,陈皮、胡椒各3克,公鸡1只,葱、食盐适量。将公鸡去毛及内脏,洗净,切块,与高良姜、草果、陈皮、胡椒、葱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煨炖至鸡肉熟烂。功能散寒补中,主治脘腹冷痛,身体瘦弱。

THE END

TAG:干姜  标签  简介  

猜你喜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