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鲵俗称娃娃鱼,亦叫鲵鱼、狗鱼和四脚鱼等,是我国特有的大型两栖水生动物。它肉嫩味美,营养十分丰富,是宴宾佳肴和产妇、老幼病弱者的强身滋补品,其肉、皮入药,可治疗贫血、神经衰弱、肝胃气痛、关节痛、痢疾腹泻、灼烫伤等症。
在自然条件下,由于大鲵性成熟晚,繁殖率低,加之历史上地质地貌多次变迁,大鲵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其野生资源已日趋枯竭,我国政府已于1989年将大鲵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因此,人工养殖大鲵,不仅可以保护增殖大鲵资源,而且还能满足国内广大消费者的需要及出口创汇。
近年来,有关驯养试验结果表明,大鲵能较快地适应人工生态环境,在饵料充足的条件下,具有生长迅速的显著特点。现将大鲵专池强化速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鲵池建设
大鲵饲养池要建在环境安静、阴凉、水源充沛、水质良好的场地,水温要求常年处于10摄氏度~25摄氏度的范围内。若有条件,最好装备冬季加温和夏季降温的设施,有利于提高饲养效果。
1、幼鲵池
多采用水泥结构,每口池面积以8平方米~10平方米为宜,池壁高50公分~60公分,水深20公分左右。池底要铺一层泥沙,池壁要求光滑,池中设石堆、假山、岛屿,池边设防逃板,供幼鲵爬上陆地活动,防止逃失。
大鲵专池强化速养技术
2、成鲵池
多采用水泥结构,每口池面积以50平方米~70平方米为宜,池壁高1.2米~1.3米,池形以长方形为好,并设进出水口,水深保持在30公分左右。池底四周或中间搭建窝穴,可用砖和水泥板等作材料。窝穴建成长方盒形,穴高15公分~20公分,深50公分左右,宽30公分~40公分。人工饲养条件下大鲵往往群居-穴,所以穴宽可视饲养规模相应扩大。窝穴内壁需用水泥沙浆抹平,使之光滑避免擦伤大鲵。池中央可设-栖息台,供大鲵在其上活动。池面要搭棚或在池岸上种树、种瓜豆遮荫,防止烈日高温危害大鲵。
二、苗种放养
适宜的放养密度有利大鲵生长和降低饵料系数。生产实践证明,每平方米水体可放养幼鲵25尾~30尾,规格为500克/尾~1000克/尾的成鲵10尾~15尾。放养规格应整齐,以免因个体大小差异造成弱肉强食。新建的水泥池必须用水浸泡15天~20天,待池水ph值稳定在8以下,才能放养苗种。在放养之前1周,新、旧池均要用漂白粉或其他药物消毒,杀灭敌害生物。苗种下池前用呋喃类药物0.2克或五甲蓝0.5克兑水浸泡5分钟。
三、饵料投喂
幼鲵开食期,主要投喂摇蚊幼虫、水蚯蚓等活饵,以吃饱为度。饲养15天后可适当投喂一些小虾、蚯蚓、碎肉等,夜间投饵。饲养8个月左右,幼鲵体重达20克以上时,饵料可用小杂鱼肉糜或切碎的牛、羊肉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用鱼粉和α-淀粉为主要原料、粗蛋白含量为42.3%~45.6%的人工配合饵料饲养幼鲵,其生长速度比鲜活饵料快33.3%。
成鲵饲喂可用鲜活低值鱼类或人工配合饵料(参考配方:鱼粉55%,枯饼8%,麦麸5%,蚕蛹5%,骨粉1.2%,α -淀粉17.3%,预混料8.5%)。若用活鱼,应将饵料鱼切成块状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一般为粉状,使用前用水调成软团状即可。新鲜的动物内脏用开水煮熟后也可以作成鲵的饵料,但营养价值不如鲜活鱼类和人工配合饵料。一般鲜活饵料日投饵率为10%~15%,人工配合饵料10%左右。饵料一般投在水中,通常在傍晚天黑前后投饵。在适温范围内,成鲵在天黑后的3小时内摄食量最多,天气闷热时,摄食量显著减少,甚至停止摄食。因此具体的投饵时间和投饵量要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成鲵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
四、日常管理
大鲵专池强化速养,放养密度较高,水质难以自然平衡。因此,幼鲵池要每天换一次新水,并将池内残渣剩饵清除干净,使池水透明度-眼见底,ph值保持在6.5~8.5之间。成鲵池一般2天~3天换水一次,冬季每周换水一次。具体换水次数应根据气温高低和水质情况而定,以保持水质清新为准。要经常检查饲养池,防止大鲵逃跑。无论幼鲵、成鲵,自入池后,每天都要做好气温、水温、投饵品种、投饵量、吃食情况、生长情况及活动的记录,以便总结积累经验,进一步养好大鲵。
五、疾病防治
大鲵抗逆性较强,一般无疾病。但专池强化速养,密度高、投饵多,生长快,仍应加强大鲵疾病防治。饲养过程中,每月定期用0.7×10-6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比例5∶2)全池泼酒一次,杀灭池中病菌和寄生虫。如大鲵发生皮肤溃烂或被咬伤,应立即将其捕出进行隔离饲养和治疗,可注射青霉素5万国际单位/千克,每天一次,连续4天,然后每4天注射一次,连续2次~3次便可治愈。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