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第二届中国烤鸭产业高峰论坛暨肉鸭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现场观摩会在河北献县召开。会议旨在进一步推进我国烤鸭产业和肉鸭养殖绿色发展,发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科技引领作用。那肉鸭养殖模式的“旱养”“免填”是什么意思呢?有哪些创新?
一、肉鸭养殖模式的“旱养”“免填”
“肉鸭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是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由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侯水生研究员牵头,组织全院5个相关研究所的9个创新团队、地方科技院所和相关企业开展联合攻关。项目推广培育的肉脂型烤鸭专用品种——Z型北京鸭,在自由采食条件下,皮脂率达到35%以上,达到高端烤鸭的品质要求,完全终止了“填鸭”饲养模式。项目集成创新了肉鸭“上网下床+异位发酵粪污处理”等技术,实现了肉鸭养殖由“水养”到“旱养”的全面转型升级;研究制定了标准化的肉鸭饲料配制技术,实现了精细饲喂,保障了肉鸭健康和食品安全,从源头上实现减排;集成创新了旱养条件下的排泄物异位发酵技术,减少了肉鸭养殖污染。
二、肉鸭养殖模式的创新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指出,该项目立足我国肉鸭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现阶段技术瓶颈,围绕品种培育、绿色养殖、生物安全、废弃物综合利用等领域协同攻关、集成创新,成功培育和推广了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羽肉鸭新品种,构建了行之有效的肉鸭绿色发展综合技术模式。实现从“水养”到“旱养”的颠覆性创新、从“填鸭”到“免填”的革命性突破,树立了科研院所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良好典范,在多个份进行示范推广,建立了7个示范基地,覆盖肉鸭养殖规模超过10亿只,促进了地方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
唐华俊强调,要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个面向”“两个一流”重要指示精神,立足产业、因地制宜,把成果供给、技术集成、推广应用结合起来,形成“模块化”、可复制、可推广的一体化生产模式,真正变“研学产”为“产学研”;构建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肉鸭生产技术体系,既提高效率,又保证质量;要以项目为纽带,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肉鸭绿色发展技术示范网络,切实发挥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作用,为区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