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2位平民出身的君主。用人、 识人、 拢人心、能力非凡。为人坚忍,一生节俭,在决定人生命运的战役里,坚定不移相信自己判断,冷静,果敢非常人所能及。没有背景没有豪族映衬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一步一个脚印,走上金字塔的塔顶 11月23—24日,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以“游中都读明史”为主题的凤观凤阳全媒体行走进博物馆、鼓楼、明皇陵等地,探寻大明王朝的起源之谜。
2、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天历元年)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没有文化自学成才,爹妈都是贫苦大众,连名字都没有,朱元璋就是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用最低的起点,从南到北统一天下。
3、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 其父为朱世珍,小名朱五四,母为陈氏。在明代徐祯卿的《翦胜野闻》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这样记载的: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其地在今江苏省句容,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4、1344年入皇觉寺。1343年间,濠州相继发生旱灾、蝗灾和瘟疫,父母兄长相继去世,朱元璋和二哥,将父母安葬后各自逃生。 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
5、元朝末年腐败,压榨百姓,把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蒙古人无需劳动就可以享有汉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财产,杀一个南人只需罚交一头毛驴价钱。北人之所以地位还稍微高一点,仅仅因为他们被杀得剩下不多了。汉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不能拥有武器,连一把菜刀也必须几家合用。赋役沉重,再加上灾荒不断,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
6、17岁的朱元璋在做了五十天和尚之后,开始了乞讨之旅,历时3年,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流浪的朱元璋深受触动。
7、朱元璋25岁的时候,在儿时伙伴汤和书信邀请的契机下,加入郭子兴义军,因为他作战勇敢、机智灵活、粗通文墨,被郭视作心腹知己,同时又善于结交军队,郭遂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此时朱缓慢积蓄力量、以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为心腹,羽翼初成,徐图南进。 马皇后死后,朱一生再未立后,始于患难,终于爱情。
8、此后朱元璋在浙西驻扎6年,借助覆船山为中心的秘密明教总舵,奉行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是朱元璋发展初期的指导思想。 朱元璋与刘邦有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用人,知人善任。也就是韩信所说:善将将。 从后来他用常遇春的妻弟蓝玉剿灭元朝,以及整死能打仗的将领,洪武四大案,给孙子朱允炆留下能防守的耿炳文也可以看出他的用人务尽的能力。
9、在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还不断网罗人才,特别是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在应天还专门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他们。这些人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1359年,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帮朱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10、跟着心狠的朱元璋走的人都被他锻造成了人中龙凤,也被他榨干最后一滴血。 刘基之死,徐达之死,蓝玉之死,朱文正之囚,李善长之死,廖永忠之死,傅友德之死,周德兴之死,冯胜之死…… 汤和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为人谨慎,沉敏多智。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11、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此前两年,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小明王韩林儿至应天,途中在瓜步渡长江时,韩林儿所乘船只沉没,韩遇难。后世多认为此乃朱授意。
12、朱元璋最爱吃的菜是珍珠翡翠白玉汤(烂豆腐炖烂白菜叶子)。 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